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通过大量的研究,他发现并总结出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即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儿童的道德发展具体表现为前道德阶段(1~2岁)、他律道德阶段(2~8岁)、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科尔伯格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进一步的完善研究,提出道德发展阶段论,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最经典的就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作出判断,来划分道德的发展水平。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2岁);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岁);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第四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
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9-16岁):寻求认可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16岁之后):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3、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形象性+过渡性+协调性。
4、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通过大量的研究,他发现并总结出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即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儿童的道德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阶段:
1.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2岁):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因而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发展。
2.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岁):儿童思维正在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为主,但仍不具备可逆性和守恒性。因此,这一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
3.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已达到具有可逆性的具体运算,其道德判断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不再是以“服从”为特征,而是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关于惩罚,儿童不再像前一阶段那样驯服地接受抵罪的惩罚,而认为只有回报的惩罚才是合理的。
4.第四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出现利他主义。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该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进一步的完善研究,提出道德发展阶段论,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最经典的就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作出判断,来划分道德的发展水平。科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六个阶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不能打乱顺序。
1.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
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没有内在的道德标准,在判断自己行为正确与否时,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自己能否免于处罚或者自己的需要能否得到满足。分为如下两个水平:
(1)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
(2)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2.习俗水平(9-16岁)
这一水平的儿童在进行道德判断的时候,主要考虑的是外界的权威和规则。分为如下两个水平:
(1)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并总是尽量按这种要求去思考。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
(2)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在这一阶段我们需要注意,这一阶段的儿童刻板遵守法律法规,认为只要违反了某种法规都是错误的行为。
3.后习俗水平(16岁之后)
主要表现为对于道德的判断不再是刻板遵守法律法规,并认识到了应以普遍的伦理和道德原则作为判断标准。分为如下两个水平:
(1)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处于这一水平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在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
(2)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也称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在根据自己选择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时,认为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在这个阶段上,他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
二、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形象性。小学生的品德发展,尽管原则性、抽象概括性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很大程度上带有生活经验的特点,容易受到行为情境的制约,离不开直观的感性形象的支持,带有明显的形象性,处于由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发展的过程中。小学生的品德行为主要属于依从传统惯例行为,依从社会的风尚,服从集体决定,顺从承认的要求,独立性、自觉性有一定发展,但离不开具体的要求和外界的监督,其行为方式带有明显的生活经验色彩。
(2)小学生品德发展的过渡性。小学生的品德发展处于由简单、低级向高级、复杂过渡,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概括过渡,由生活适应性水平向伦理性水平过渡,由依附性向独立性过渡,由他律向自律过渡,由服从向习惯过渡。过渡性是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它表现在品德心理各要素的发展中。
(3)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协调性。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协调性表现为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一是品德心理成分之间的协调,就整个小学阶段而言,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等是协调的、一致的。年龄越小,各成分之间越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言与行之间、行为与动机之间逐渐出现矛盾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就感应了过渡期小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的幼稚性、不成熟性,也反映了小学生品德结构发展的不稳定性。
2.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迅速发展,处于伦理形成时期。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须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道德关系的概括,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①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②自我意识增强
③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由于不断地实践、练习,加之较为稳定的道德信念的指导,中学生逐渐形成了与道德伦理相一致的、较为定型的道德行为习惯。
④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①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②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