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内容

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通过大量的研究,他发现并总结出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即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儿童的道德发展具体表现为前道德阶段(1~2岁)、他律道德阶段(2~8岁)、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科尔伯格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进一步的完善研究,提出道德发展阶段论,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最经典的就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作出判断,来划分道德的发展水平。

通关题库

考试要点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2岁);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岁);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第四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

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9-16岁):寻求认可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16岁之后):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3、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形象性+过渡性+协调性。

4、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考点详情

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通过大量的研究,他发现并总结出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即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儿童的道德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阶段:

1.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2岁):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因而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发展。

2.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岁):儿童思维正在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为主,但仍不具备可逆性和守恒性。因此,这一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

3.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已达到具有可逆性的具体运算,其道德判断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不再是以“服从”为特征,而是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关于惩罚,儿童不再像前一阶段那样驯服地接受抵罪的惩罚,而认为只有回报的惩罚才是合理的。

4.第四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出现利他主义。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该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进一步的完善研究,提出道德发展阶段论,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最经典的就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作出判断,来划分道德的发展水平。科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六个阶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不能打乱顺序。

1.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

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没有内在的道德标准,在判断自己行为正确与否时,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自己能否免于处罚或者自己的需要能否得到满足。分为如下两个水平:

(1)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

(2)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2.习俗水平(9-16岁)

这一水平的儿童在进行道德判断的时候,主要考虑的是外界的权威和规则。分为如下两个水平:

(1)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并总是尽量按这种要求去思考。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

(2)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在这一阶段我们需要注意,这一阶段的儿童刻板遵守法律法规,认为只要违反了某种法规都是错误的行为。

3.后习俗水平(16岁之后)

主要表现为对于道德的判断不再是刻板遵守法律法规,并认识到了应以普遍的伦理和道德原则作为判断标准。分为如下两个水平:

(1)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处于这一水平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在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

(2)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也称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在根据自己选择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时,认为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在这个阶段上,他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

二、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形象性。小学生的品德发展,尽管原则性、抽象概括性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很大程度上带有生活经验的特点,容易受到行为情境的制约,离不开直观的感性形象的支持,带有明显的形象性,处于由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发展的过程中。小学生的品德行为主要属于依从传统惯例行为,依从社会的风尚,服从集体决定,顺从承认的要求,独立性、自觉性有一定发展,但离不开具体的要求和外界的监督,其行为方式带有明显的生活经验色彩。

(2)小学生品德发展的过渡性。小学生的品德发展处于由简单、低级向高级、复杂过渡,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概括过渡,由生活适应性水平向伦理性水平过渡,由依附性向独立性过渡,由他律向自律过渡,由服从向习惯过渡。过渡性是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它表现在品德心理各要素的发展中。

(3)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协调性。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协调性表现为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一是品德心理成分之间的协调,就整个小学阶段而言,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等是协调的、一致的。年龄越小,各成分之间越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言与行之间、行为与动机之间逐渐出现矛盾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就感应了过渡期小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的幼稚性、不成熟性,也反映了小学生品德结构发展的不稳定性。

2.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迅速发展,处于伦理形成时期。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须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道德关系的概括,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①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②自我意识增强

③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由于不断地实践、练习,加之较为稳定的道德信念的指导,中学生逐渐形成了与道德伦理相一致的、较为定型的道德行为习惯。

④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①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②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思维导图

考点试题

1. (单选题)在(    )阶段,学生的伦理道德开始形成但又具有两极分化的特点。
  • A. 初中
  • B. 高中
  • C. 小学
  • D. 学前
2. (判断题)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9岁的儿童在道德上一般表现为对外在权威的反抗和不满,处于自律道德阶段。()
3. (单选题)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迅速发展,处于()形成时期。
  • A. 情感
  • B. 意志
  • C. 个性
  • D. 伦理
4. (单选题)中学生道德意识的关键期是()
  • A. 12〜15岁
  • B. 15〜18岁
  • C. 13〜17岁
  • D. 18岁
5. (单选题)皮亚杰认为,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具有重大影响。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 )的基础上制定的。
  • A. 竞争
  • B. 尊重与合作
  • C. 学习与发展
  • D. 服从与遵守
6. (单选题)如问小明“为什么偷东西是不对的?”他的回答是“抓住了会挨打”。据此可以判断小明的道德认知发展处于( )。
  • A. 前习俗水平
  • B. 习俗水平
  • C. 后习俗水平
  • D. 准习俗水平
7. (单选题)小霞能根据他人的具体情况,以平等为标准,在同情、关心的基础上对同学的学习和生活中的道德事件进行判断。根据皮亚杰的的理论,小霞的道德发展处于( )。
  • A. 公正阶段
  • B. 权威阶段
  • C. 可逆性阶段
  • D. 自我中心阶段
8. (单选题)小朱在看完电影《我不是药神》之后,认为电影中的男主角即使是为了病友能够减轻病痛也不能私自购买盗版药,因为如果人人都去买盗版药,社会就会变得很混乱。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她此时的道德发展处于( )。
  • A. 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 B.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 C. 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 D. 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9. (单选题)认为尊重人的生命比遵守僵硬的社会规范更为重要的道德发展阶段是( )。
  • A. 前习俗水平
  • B. 习俗水平
  • C. 后习俗水平
  • D. 前道德水平
10. (单选题)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前习俗水平包括的两个阶段是( )。
  • A. “好孩子”定向水平权威定向水平
  • B. 权威和维护社会定向水平原则定向水平
  • C. 原则定向水平良心定向水平
  • D. 惩罚和服从定向水平,工具性的享乐主义定向
11. (判断题)科尔伯格将道德发展划分为“三水平六阶段”。( )
12. (多选题)依据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处于自律道德水平的个体的典型表现是能够(  )。
  • A. 正确评价别人的观点
  • B. 洞察言语与行为背后的动机
  • C. 服从权威人物
  • D. 一如既往的遵守规则
13. (多选题)依据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处于自律道德水平的个体的典型表现是能够(  )。
  • A. 正确评价别人的观点
  • B. 洞察言语与行为背后的动机
  • C. 服从权威人物
  • D. 一如既往的遵守规则
14. (多选题)下列选项中属于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论的是(  )。
  • A. 前道德阶段
  • B. 自律阶段
  • C.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 D. 他律道德阶段
15. (单选题)在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时,柯尔伯格采用的方法是(  )。
  • A. 对偶故事法
  • B. 临床法
  • C. 案例法
  • D. 两难故事法
16. (单选题)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年龄是(  )。
  • A. 6岁
  • B. 7岁
  • C. 8岁
  • D. 9岁
17. (判断题)科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三水平、六阶段,其中习俗道德水平大约从小学低中年级开始。(  )
18. (判断题)小学生常认为听父母和老师的话就是好孩子,说明道德发展处于自我中心阶段。(  )
19. (单选题)暑假期间,4岁的小花看到有人吃冰糕,就向妈妈要冰糕吃。妈妈说:“小花年龄太小,吃冰糕会肚子疼,不可以吃。”小花伤心地哭了,并且不停地说:“妈妈坏,妈妈坏。”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小花的道德发展处于(  )阶段。
  • A. 自我中心
  • B. 权威
  • C. 可逆
  • D. 公正
20. (单选题)按照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8到10岁的孩子的道德认知处于(  )。
  • A. 自我中心阶段
  • B. 权威阶段
  • C. 可逆性阶段
  • D. 公正阶段
21. (单选题)根据科尔伯格的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每个人的道德都要经过六个阶段的发展
  • B. 处于前习俗水平阶段的儿童服从于得到奖赏,以逃避责罚的原则
  • C. 以“好孩子”为定向的儿童处于习俗水平的顺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的阶段
  • D. 处于后习俗水平的儿童一般是过了12岁以后,他们以社会契约、普通的伦理原则为定向
22. (单选题)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后习俗水平所表现的主要是(  )。
  • A. 惩罚和服从定向
  • B. 相对功利定向
  • C. 普遍道德原则定向
  • D. 人际协调定向
23. (单选题)中学生小张认为遵守交通法规是人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小张的道德判断处于(  )。
  • A. 惩罚服从取向
  • B. 相对功利取向
  • C. 寻求认可取向
  • D. 社会契约取向
24. (单选题)小学低年级学生常常认为听父母或者大人的话就是好孩子,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这是因为他们的道德发展处于(  )。
  • A. 自我中心阶段
  • B. 权威阶段
  • C. 可逆性阶段
  • D. 公正阶段
25. (单选题)小明对“为什么偷东西是不对的”这一问题的回答是“被抓住会挨打”,由此可以判断其道德认知发展处于(  )。
  • A. 前习俗水平
  • B. 习俗水平
  • C. 后习俗水平
  • D. 超习俗水平
26. (单选题)依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习俗水平时期分为好孩子定向阶段和(  )。
  • A. 惩罚定向阶段
  • B.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 C. 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 D. 权威阶段​
27. (单选题)(  )主要运用道徳两难法,论证了他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道徳发展模式。
  • A. 维果茨基
  • B. 科尔伯格
  • C. 弗洛伊德
  • D. 埃里克森
28. (单选题)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觉得儿童表现出对外权威的绝对尊重和顺从,把权威确定的规则看作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完全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
  • A. 前道德阶段
  • B. 他律道德阶段
  • C. 自律道德阶段
  • D. 后道德阶段
29. (判断题)按照科尔伯格的理论,以“好孩子”为定向的道德发展阶段处于前习俗水平。(  )
30. (单选题)儿童应服从,因为是权威者制定的规则。这表明该儿童处于(  )。
  • A. 他律期
  • B. 自律期
  • C. 他律向自律过渡期
  • D. 都不正确
31. (单选题)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征中,不正确的描述是(  )。
  • A. 具有他律性,言行一致
  • B. 品德发展由动荡到成熟过渡
  • C. 初三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 D. 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32. (多选题)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
  • A. 自我中心阶段
  • B. 权威阶段
  • C. 可逆性阶段
  • D. 公正阶段
  • E. 高级阶段
33. (单选题)在柯尔伯格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属于(  )。
  • A. 习俗水平
  • B. 前习俗水平
  • C. 后习俗水平
  • D. 权威水平
34. (单选题)墨守成规的契约定向阶段属于(  )。
  • A. 习俗水平
  • B. 前习俗水平
  • C. 中习俗水平
  • D. 后习俗水平
35. (单选题)皮亚杰认为形成儿童道德的他律道德在(  )。
  • A. 0~5岁
  • B. 5~8岁
  • C. 8~10岁
  • D. 10~l2岁
36. (判断题)小刚坚持“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生活准则,他的道德发展处于习俗水平。(  )
37. (单选题)下列属于道德发展的普遍原则定向阶段的是(  )。
  • A. 小张认为规则如果不能很好地达到平等和正义,就可以被打破
  • B. 小敏想要得到妈妈的表扬,所以事事都按妈妈的标准来做
  • C. 小赵认为同桌无视学校规章制度,做事随心所欲,所以不是好学生
  • D. 小杨认为老师的要求都是对的,因为如果不按老师的要求做就会被惩罚​
38. (单选题)暑假结束后小凡同学回到学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同学相处时变得更加礼貌温和,在日常班级生活中也变得更遵守班级规则,如果按照科尔伯格的理论,小凡同学这种以人际关系和谐和好孩子为定向达到的发展阶段处于(  )。
  • A. 前习俗水平
  • B. 习俗水平
  • C. 后习俗水平
  • D. 准习俗水平
39. (单选题)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告状”现象比较突出,这是因为题目的品德发展处于(  )。
  • A. 前道德阶段
  • B. 道德实在论阶段
  • C. 道德相对论阶段
  • D. 后习俗水平阶段
40. (多选题)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听了海因兹借药的故事后,最可能出现的选择有(  )。
  • A. 海因兹不应该去偷药,如果人人都违法去偷东西的话,社会就会变得混乱
  • B. 海因兹应该去偷药,因为药剂师太坏了
  • C. 海因兹应该去偷药,因为一个好的丈夫应该照顾好自己的妻子
  • D. 海因兹应该偷药,因为没有什么比人类的生命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