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要求

(多选题)依据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处于自律道德水平的个体的典型表现是能够(  )。

  • A. 正确评价别人的观点
  • B. 洞察言语与行为背后的动机
  • C. 服从权威人物
  • D. 一如既往的遵守规则

试题考点

考点名称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考点简介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通过大量的研究,他发现并总结出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即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儿童的道德发展具体表现为前道德阶段(1~2岁)、他律道德阶段(2~8岁)、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科尔伯格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进一步的完善研究,提出道德发展阶段论,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最经典的就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作出判断,来划分道德的发展水平。[查看详情]

考点通关《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通关特训题库 第1关  《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通关特训题库 第2关
《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通关特训题库 第3关  《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通关特训题库 第4关

答案解析

答案AB
解析本题考查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前道德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和公正阶段。其中,可逆性阶段(9~11岁),也叫自律道德阶段。该时期的儿童既不单纯服从权威,也不机械地遵守规则,要求平等。进入自律阶段的儿童,主要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这一阶段的道德认知具有以下特点:(1)儿童认为规则是由人们相互协商而创造的,因而可以依照人们的愿望加以改变。(2)根据行为的意图和后果来判断行为,即从行为的主观责任来做判断。(3)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位置,判断不再绝对化,看到可能存在的几种观点。(4)认为谁犯错,谁的过错行为就会被正常的社会关系所不容,谁就会被同伴所嫌弃,而无须从外部给犯错者施加强制性惩罚,即回报性惩罚或报应性惩罚。因此,A、B两项正确。 C、D两项:权威阶段(5~8岁),又称他律道德阶段、道德实在论阶段。该时期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固定的、不可变更的。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多半是根据别人设定的外在标准。C、D两项均属于他律阶段。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B。

同类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