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要求

(单选题)暑假期间,4岁的小花看到有人吃冰糕,就向妈妈要冰糕吃。妈妈说:“小花年龄太小,吃冰糕会肚子疼,不可以吃。”小花伤心地哭了,并且不停地说:“妈妈坏,妈妈坏。”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小花的道德发展处于(  )阶段。

  • A. 自我中心
  • B. 权威
  • C. 可逆
  • D. 公正

试题考点

考点名称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考点简介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通过大量的研究,他发现并总结出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即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儿童的道德发展具体表现为前道德阶段(1~2岁)、他律道德阶段(2~8岁)、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科尔伯格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进一步的完善研究,提出道德发展阶段论,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最经典的就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作出判断,来划分道德的发展水平。[查看详情]

考点通关《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通关特训题库 第1关  《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通关特训题库 第2关
《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通关特训题库 第3关  《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通关特训题库 第4关

答案解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通过大量的研究,他发现并总结出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即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儿童的道德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阶段:(1)前道德阶段(2-5岁);(2)权威阶段(5-8岁);(3)可逆性阶段(9-11岁);(4)公正阶段(11岁以后)。其中,前道德阶段(2-5岁)又称自我中心阶段。这时期儿童还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环境区别开来,而把外在环境看作是他自身的延伸。规则对他来说不具有约束力。A项正确。 B项:权威阶段(5-8岁)又称他律道德阶段、道德实在论阶段。该时期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可逆性阶段(9-11岁)又称自律道德阶段、道德相对论阶段。该时期的儿童既不单纯服从权威,也不机械地遵守规则,要求平等。根据行为的动机来判断对错。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处于公正阶段(11岁以后)的儿童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该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公正的奖惩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应根据各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同类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