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分类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心理学家应征入伍,从那时起,军队内部利用风靡一时的行为主义学习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军事人员训练,但收效甚微。心理学家开始认识到人类学习的复杂程度,绝非仅靠外在行为就能全部诠释。而想要利用学习论原理指导教学,首先必须研究学习的分类。
1、学习主体分类:动物的学习+人类的学习+机器的学习。
2、学习结果分类: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运动技能+态度。
3、按照学习意识水平分类:内隐学习+外显学习。
4、按照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
(1)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2)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5、按照学习内容分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社会规范的学习。
6、按照学习水平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的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
一、学习主体分类。
根据学习主体即学习者的不同,一般可以将学习分为动物的学习、人类的学习和机器的学习三种。
二、学习结果分类。
根据学习所得到的结果或形成的能力的不同也可以对学习进行分类。加涅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五类学习结果。
(1)智慧技能:利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即学习“怎么做”的一些知识,有人称之为过程知识,如应用一些原理、法则去解答习题。智力技能又包括一系列子类别。加涅依据学习的不同层次所划分的八类学习都可以视为智力技能。
(2)认知策略:内部组织起来的用于调节学习者自己内部注意、学习、记忆与思维过程的技能。如何选择性地注意,如何编码以便于提取,如何采取有效的步骤解决问题,如何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迁移,诸如此类的调节控制过程都是通过认知策略来完成的。
(3)言语信息:学习大量的名称、事实、事件的特性以及许多有组织的观念等。与智力技能类似,言语信息也包括复杂程度不同的一些子类别:最简单的是名称或命名,即了解、知道学习对象的名称或称呼;其次是用简单的命题来表达某一事实;还有一种是指由相互关联的事实、命题等构成的知识体系。
(4)运动技能:由有组织的、协调而统一的肌肉动作构成的活动。该技能是在不断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
(5)态度:影响个人选择行动的内部状态。个体采取何种动作是受到态度影响的。个体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学习态度,比如通过某种特殊事件、模仿或其他亲身经历来形成态度。
三、按照学习意识水平分类。
从学习意识水平来说,美国心理学家阿瑟·雷伯将学习分为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1)内隐学习:是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
(2)外显学习:类似于有意识的解决问题,是有意识的、作出努力的和清晰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要按照规则作出反应的学习,包括一个试图形成任务的心理表象,搜寻同功能系统的知识的记忆,以及试图建立和检验任务操作的心理模型。
四、按照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
从学习性质与形式来说,奥苏贝尔根据以下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分类。
1.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1)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是指人类个体经验的获得是来源于学习活动中主体对经验的直接发现或创造,并非由他人的传授而得。因发现学习中经验来自学习主体自身的创造,故这种学习又叫创造学习。
(2)接受学习
接受学习是指人类个体经验的获得是来源于学习活动中主体对他人经验的接受,把别人发现的经验经过其掌握、占有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经验。这种学习又叫掌握学习。接受学习区别于发现学习之处在于主体所得经验来自经验传递系统中他人对此经验的传授,并非来自主体的发现与创造。
2.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1)机械学习是指当前的学习没有与已有知识建立某种有意义的联系。比如说对课文的死记硬背、利用口诀去记忆书本知识。
(2)有意义学习是指当前的学习与已有知识建立起实质性的、有意义的联系。比如说我们先学习了三角形再学习直角三角形。前后知识建立的联系就是实质性的。
五、按照学习内容分类。
根据接受学习内容的不同分类,又可以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社会规范的学习三类。
(1)知识学习,包括知识的领会、巩固和应用三个环节,要解决的是知与不知、知之深浅的问题。
(2)技能学习,其中又分为心智技能学习和操作技能学习,解决的是会与不会的问题。
(3)社会规范的学习,又称为行为规范的学习或接受,是把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其学习既包括社会规范的认识问题,又包括规范执行及情感体验的问题,因此比知识技能的学习更为复杂。
六、按照学习水平分类。
从学习水平来说,加涅提出了八类学习:
(1)信号学习:学习对某种信号作出某种反应。经典性条件反射是一种信号学习。这是一种最简单的学习,其先决条件主要取决于有机体先天的神经组织。也就是说先有刺激再有行为的一种学习,比如巴普洛夫的狗一摇铃就流唾液的这种条件反射的建立。
(2)刺激—反应学习:主要指操作性条件作用或工具性条件作用。其中强化在该类学习中起非常关键的作用。也就是说先有反应在有刺激的学习。比如说我今天开车闯了红灯,交警罚了我的款,我知道不能闯红灯了。就是属于刺激-反应学习。
(3)连锁学习: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联合。个体首先要习得每个刺激、反应联结,并按照特定的顺序反复练习,同时还应接受必要的及时强化。也就是多次先反应再刺激的联结过程。
(4)言语联想学习:其实质是连锁学习,只不过它是语言单位的连接,如将单词组合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
(5)辨别学习:能识别各种刺激特征的异同并作出相应的不同的反应。它既包括一些简单的辨别,如对不同形状、颜色的物体分别作出不同的反应,也包括复杂的多重辨别,如对相似的、易混淆的单词分别作出正确的反应。
(6)概念学习:对刺激进行分类,并对同类刺激作出相同的反应。这种反应是基于事物的某些特征而作出的,如圆的概念和质量的概念的学习。
(7)规则的学习:亦称原理学习,指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学习概念间的联合。自然科学中的各种定律、定理的学习是规则学习。比如说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8)解决问题的学习:亦称高级规则的学习,指在各种条件下应用规则或规则的组合去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