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内容

学习迁移理论

教育心理学所研究的学习迁移是狭义的迁移,特指前一种学习对后一种学习的影响或者后一种学习对前一种学习的影响。20世纪以来教育心理学家关于学习迁移的研究,就是通过设计两种学习情境,看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习迁移理论主要分为两个时期,在考试中需要着重掌握和理解的是早期迁移的人物、理论以及相关实验,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两个时期的人物和理论。

通关题库

考试要点

1、早期的迁移理论: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概括化理论+关系理论。

2、当代的迁移理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产生式理论+情境性理论。

考点详情

(一)早期的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说

该学说主要是由沃尔夫提出,地位是最早关于迁移的理论,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它认为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发的。形式训练说认为,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改善学生的各种官能,而改善以后的官能就能够自动地迁移到其他学习中去。其主要观点认为在学校教育中,传递知识远不如训练功能来的重要。其对迁移的解释是从唯心主义的观点出发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相同要素说

该学说由桑代克和伍德沃斯提出。相同要素说认为,一学习之所以有助于另一学习是因为两种学习具有相同因素的原因。若两种情境含有共同因素,不管学习者是否觉察到这种因素的共同性,总有迁移现象发生。相关实验:桑代克曾经以大学生为实验对象,首先训练大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行估计,然后对他们进行两种测验。结果表明,大学生对矩形面积的判断成绩提高了,但对三角形、圆形和不规则图形的判断成绩并没有提高。说明共同要素对学习提高的重要性。

3.概括化理论

概括化理论也称经验类化说,由美国心理学家贾德提出,其主要观点是,一个人只要对自己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他认为先前的学习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来的学习中,是因为在先前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地运用于前后两种学习中。对原理了解、概括得越好,迁移效果也越好。

相关实验:"水下打靶"实验,贾德以五年级和六年级的小学生作被试,分成两组,要他们练习用标枪投中水下的靶子。在实验前,对一组讲授了光学折射原理,另一组不讲授,只能从尝试中获得一些经验。在开始投掷练习时,靶子置于水下1.2英寸处。结果,讲授过和未讲授过折射原理的学生,其成绩相同。当把水下1.2英寸处的靶子移到水下4英寸时,两组的差异就明显地表现出来。未讲授折射原理一组的学生不能运用水下1.2英寸的投掷经验以改进靶子位于水下4英寸处的投掷练习,错误持续发生。而学过折射原理的学生,则能迅速适应水下4英寸的学习情境,学得快,投得准。

4.关系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关系转换说,代表人物是苛勒,主要观点是:认为迁移是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关系的结果,是对情境中各种关系的理解和顿悟,而非由于具有共同成分或原理自动产生。学习迁移的重点不在于掌握原理,而在于觉察到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学生"顿悟"情境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手段—目的之间的关系,是实现迁移的根本条件。

相关实验:小鸡啄米实验,苛勒让小鸡在深、浅不同的两种灰色的纸下面寻找食物。通过条件反射学习,小鸡学会了只有从深灰色纸下才能获得食物奖赏。然后,变换实验情境,保留原来的深灰色纸,用黑色纸取代浅灰色纸。实验表明:小鸡对新刺激(黑色纸)的反应为70%,对原来的刺激(深灰色纸)的反应是30%;主要证明了迁移产生的条件在于理解和顿悟。

(二)当代的迁移理论

1.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奥苏贝尔把迁移放在学习者的整个认知结构的背景下进行研究,在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迁移的理论和见解。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指出,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认知结构可利用性高、可辨别性大、稳定性和清晰性强,就能促进对新知识学习的迁移。"为迁移而教"实际上是塑造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问题。

2.产生式理论

产生式迁移理论是根据安德森的思维适应性控制理论发展而来。产生式迁移理论则是针对认知技能的迁移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前后两项学习任务产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任务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两项任务之间的迁移,是随其共有的产生式的多少而变化的。所谓产生式就是有关条件和行动的规则,简称C-A规则。

3.情境性理论

格林诺等人提出了迁移的情境性理论。他们认为学习是个体与环境中的事件的相互作用。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是动作图式,该图式是活动的组织原则,而不是符号性的认知表征。迁移就在于如何以不变的活动结构或动作图式来适应不同的情境。这种活动结构的建立既取决于最初的学习情境,又取决于后来的迁移情境。

思维导图

 

考点试题

1. (单选题)安德森的产生式迁移理论是()的现代翻版。
  • A. 关系转换说
  • B. 经验内化说
  • C. 共同要素说
  • D. 形式训练说
2. (单选题)苛勒用以说明关系转换的学习迁移理论的著名实验是()。
  • A. 黑猩猩与香蕉
  • B. 小白鼠取食
  • C. 小鸡啄米
  • D. 鸽子转圈
3. (单选题)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用“小鸡啄米实验”证明了()学习迁移理论。
  • A. 形式训练说
  • B. 相同要素说
  • C. 概括化理论
  • D. 关系转换说
4. (单选题)早期的迁移理论包括( )。
  • A. 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经验类化理论、关系转化理论
  • B. 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经验类化理论、认知结构理论
  • C. 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经验类化理论、先行组织者理论
  • D. 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经验类化理论、包容性理论
5. (单选题)史密斯的实验表明,相同场合回忆成绩要优于相异场合回忆成绩,这与下列哪一迁移理论相一致?( )
  • A. 形式训练说
  • B. 共同要素说
  • C. 情境性理论
  • D. 概括化理论
6. (多选题)学习迁移的理论包括( )。
  • A. 官能心理学的形式训练说
  • B. 联结主义的相同要素说
  • C. 机能心理学的经验泛化说
  • D. 格式塔学派的关系转换说
  • E. 认知派的认知结构说
7. (单选题)在教学中,老师通过引导使学生对核心的、基本的概念进行抽象和概括,可以促进迁移,这是基于(  )。
  • A. 共同因素
  • B. 形式训练
  • C. 关系转化说
  • D. 概括化理论
8. (单选题)下面哪种迁移理论中所论述的迁移主要是具体迁移?(  )。
  • A. 形式训练说
  • B. 共同要素说
  • C. 关系转换说
  • D. 经验类化说
9. (单选题)(  )认为,学习数学有助于形成逻辑推理能力;学习历史有助于提高记忆力。
  • A.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 B. 形式训练说
  • C. 共同要素说
  • D. 概括化理论
10. (判断题)经验类化论是贾德提出的与相同要素说相对立的一种学习迁移理论。(  )
11. (判断题)迁移的概括化理论认为,迁移得以产生的核心是新旧情境的共同因素。(  )
12. (单选题)认为“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属于(  )的观点。
  • A. 形式训练说
  • B. 相同要素说
  • C. 概括化理论
  • D. 关系转换说
13. (判断题)贾德的“水下击靶实验”说明概括化原理学生掌握的越好,迁移的效果越差。(  )
14. (单选题)数学课上,唐老师问了同学们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从A村到B村有三条路可以走,从B村到C村有四条路可以走,那么从A村经过B村到C村有多少条路可以走?”第二个问题是“书架上有7种不同的数学书,3种不同的语文书,要在书架上任取一本语文书和一本数学书,共有多少种取法?”随后,唐老师讲解了本堂课的重点“乘法原理”,并通过乘法原理计算出从A村经B村到C村有12条路可以走。讲解完后,同学们也都能根据乘法原理很快计算出第二种问题的答案,即取书的方式一共有21种。在这一案例中,同学们产生的学习迁移更符合以下哪种理论(  )。
  • A. 相同要素说
  • B. 形式训练说
  • C. 经验类化说
  • D. 关系顿悟说
15. (单选题)下列哪种迁移理论认为迁移是具体的而非一般的?(  )
  • A. 形式训练说
  • B. 共同要素论
  • C. 概括化理论
  • D. 关系转换说
16. (单选题)实验研究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不属于早期关于迁移理论研究的实验是(  )。
  • A. 桑代克的形状知觉实验
  • B. 苛勒的纸下觅食实验
  • C. 托尔曼的白鼠迷宫实验
  • D. 贾德的水下击靶实验​
17. (判断题)相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学生概括出两种学习或者情境的共同原理,才可以发生迁移。(  )
18. (单选题)“水下击靶”实验说明了迁移理论的(  )。
  • A. 形式训练说
  • B. 共同要素说
  • C. 关系转换说
  • D. 经验类化说
19. (单选题)写作学习方法的教学促进了写作能力的提高,能解释这一现象的迁移理论是(  )。
  • A. 形式训练说
  • B. 共同要素说
  • C. 概括化理论
  • D. 关系转换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