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内容

课程类型

在课程分类的学习中,首先要对课程的不同分类标准进行掌握,其次就是每一种课程分类的内涵,我们需要根据题目的提示,对课程类型进行判断。首先,考试当中高频出现的课程分类标准有:按照学科内容的属性划分、按照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进行划分、按照课程计划对课程设置实施的要求进行划分、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来划分、按照课程任务划分、按照课程呈现形式划分等几种。

通关题库

考试要点

1、内容属性:学科+组织。(属性动动学学)

2、组织方式:分科+综合。(组织分分合合)

3、实施要求:必修+选修。(要求必修选修)

4、开发主体:国家+地方+校本。(主体国地学校)

5、课程任务:基础+拓展+研究。(任务基拓研研)

6、呈现方式:显性+隐形。(呈现显隐结合)

7、古德莱德:理想+正式+领悟+运作+经验。

考点详情

(一)根据学科固有的属性,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1.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学科课程具有逻辑性、系统性、简约性。比如学校内的数学课和语文课,都属于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的优点是重视每门科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也易于教师教授知识;缺点是不重视各科之间的相互联系,造成和加深学科的分离,不利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会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2.经验课程

经验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代表人物是杜威及其学生克伯屈。杜威的新三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便是提出经验课程的理论基础。

经验课程的优点是强调学习者当下的直接经验的价值,主张在活动中进行教学和教育;缺点是容易导致忽略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影响了系统的知识学习。

(二)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1.分科课程

分科课程是指从不同门类的学科中选取知识,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以分科教学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课程。基本与学科课程一致。

2.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是一种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代表人物为怀特海。小学的科学课、中学的理综和文综、生物学及“社会研究”课程等都属于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的基本形式包括相关课程(联络课程)、融合课程(合科课程)、广域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问题课程)。

(三)根据课程计划对课程设置实施的要求,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1.必修课

必修课是指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了保证所有学生的基础学力而开发的课程。必修课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体现对学生基本的要求,但是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例如数学、语文等课程都属于必修课程。

2.选修课

选修课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发展方向,允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了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但是不利于学生整体的发展。选修课程更多会出现在大学当中。

(四)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1.国家课程

国家课程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我们小学便开始学习的语文、数学以及政治课等都属于国家课程。

2.地方课程

地方课程是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及各地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云南省独有的三生教育课都属于地方课程。

3.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五) 根据课程的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1.基础型课程

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2.拓展型课程

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迀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拓展型课程常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3.研究型课程

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课程。

(六)根据课程呈现形式,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1.显性课程

显性课程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官方课程、公开课程,指的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显要特征之一就是计划性,我们平时所学的课程都属于显性课程。

2.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也叫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指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隐性课程具有非预期性,班风、校风及学校内挂出的横幅等都是隐性课程,对于学生的价值观等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七)古德莱德的课程分类

1.理想的课程,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与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

2.正式的课程,由教育行政部门所规定的课程。

3.领悟的课程,任课教师对正式的课程所领悟而形成的课程。

4.运作的课程,教师在课堂上所实际实施的课程。

5.经验的课程,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实际上体验到的东西。

思维导图

考点试题

1. (单选题)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指的是(  )。
  • A. 课程类型 
  • B. 教学计划 
  • C. 教学大纲 
  • D. 教科书
2. (判断题)以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为主编排的课程是学科课程。(  )
3. (单选题)以某一社会问题为核心或围绕人类的基本活动确定中心学习内容的课程类型是(  )
  • A. 学科课程 
  • B. 融合课程 
  • C. 活动课程 
  • D. 核心课程
4. (单选题)注重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与能力的课程是(  )。
  • A. 基础型课程
  • B. 拓展型课程
  • C. 发展型课程
  • D. 研究型课程
5. (判断题)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之一,属于隐性课程。(  )
6. (判断题)学校选修课是对必修课的一种有益补充,所以开设的越多越好。(  )
7. (判断题)校本课程是符合校情而开设的活动课程。(  )
8. (多选题)根据教学的任务划分,课程的类型有(  )。
  • A. 传授新知识课(新授课)
  • B. 培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
  • C. 检查知识课(检查课)
  • D. 巩固新知识课(巩固课)
9. (单选题)从课程的表现形式来看,校园文化属于(  )。
  • A. 显性课程
  • B. 隐性课程
  • C. 校本课程
  • D. 综合课程
10. (多选题)从课程的开发和管理主体的角度看,课程可分为(  )。
  • A. 活动课程
  • B. 国家课程
  • C. 地方课程
  • D. 校本课程
11. (单选题)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非正式的课程被称为(  )。
  • A. 活动课程
  • B. 显性课程
  • C. 隐性课程
  • D. 校外课程 
12. (单选题)把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依据是(  )。
  • A. 课程任务
  • B. 课程设置的要求
  • C. 课程的制定者
  • D. 课程内容的属性 
13. (单选题)将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这是(  )。
  • A. 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划分的
  • B. 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
  • C. 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
  • D. 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
14. (判断题)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属于学科课程,要以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心理学知识为主。(  )
15. (单选题)根据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性,可将课程分为()
  • A. 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 B.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 C. 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 D. 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
16. (多选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设置的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包括()
  • A. 劳动与技术教育
  • B. 信息技术
  • C. 研究性学习
  • D.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17. (单选题)把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依据是()
  • A. 课程任务
  • B. 课程制定者
  • C. 课程设置的要求
  • D. 课程管理层次
18. (单选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
  • A.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
  • B. 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课外兴趣小组
  • C.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 D.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19. (多选题)隐性课程主要是指()
  • A. 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受到影响
  • B. 教学过程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
  • C. 校风、班风等制度化与非制度化的影响
  • D. 学校物质文化所构成的物质文化影响
20. (判断题)杰克逊被后人看作是首次提出“隐性课程”这一概念的教育学者。()
21. (多选题)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来区分,可将课程划分为()
  • A. 国家课程
  • B. 地方课程
  • C. 学科课程
  • D. 校本课程
22. (单选题)()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
  • A. 拓展型课程
  • B. 实践型课程
  • C. 研究型课程
  • D. 工具型课程
23. (单选题)按照课程任务,可将其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 )。
  • A. 新授和巩固课
  • B. 研究型课程
  • C. 单一型课程
  • D. 综合型课程
24. (单选题)在学校中,作为一种隐性课程,被称为第二教师队伍的是(    )。
  • A. 校园环境
  • B. 教学设施
  • C. 校园绿化
  • D. 后勤人员
25. (单选题)把课程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依据是(     )。
  • A. 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 B. 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
  • C. 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
  • D. 课程的表现形式
26. (判断题)从课程论的角度来看,合理安排教室座位,布置优质的教室环境属于隐性课程。(    )
27. (单选题)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人类所取得的经验和科学认识的课程类型是()
  • A. 学科课程
  • B. 综合课程
  • C. 活动课程
  • D. 隐性课程
28. (填空题)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而划分的种类,有_____和_____两个类型。
29. (判断题)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决定、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
30. (判断题)国家课程在实施上具有可选择性。(    )
31. (单选题)在一节课内完成两项或两项以上教学任务的课属于(    )
  • A. 单一课    
  • B. 选修课    
  • C. 综合课    
  • D. 活动课
32. (判断题)学科课程是从各学科领域中精选内容,按照该学科领域的逻辑结构组织而成的一种课程,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精神。 ( )
33. (判断题)综合课程是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分科课程内容以及其他形式的课程内容综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课程形态,所以在价值取向上,它是社会本位的。 ( )
34. (单选题)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征。这描述的是哪门课程?( )
  • A. 《艺术》
  • B. 《体育与健康》
  • C. 《品德与社会》
  • D. 《品德与生活》
35. (单选题)推行STEAM、创客教育、研学旅行等课程,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在真实、多元、跨学科的社会生活情境中学习。这些课程更突显( )。
  • A. 综合性和实践性
  • B. 理论性和系统性
  • C. 均衡性和科学性
  • D. 学科性和选择性
36. (单选题)学校中的三风是指校风、教风和学风,是学校文化的重要构成,就其课程类型而言,它主要属于( )。
  • A. 学科课程
  • B. 活动课程
  • C. 显性课程
  • D. 隐性课程
37. (多选题)隐性课程是以内隐的、间接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下列选项中,属于隐性课程的有(  )。
  • A. 学校的升旗仪式
  • B. 贴在教室墙上的名人名言
  • C. 语文课
  • D. 班级的学习氛围
38. (单选题)学校的建筑、教室的布置、校园环境属于课程中的(  )。
  • A. 显性课程
  • B. 分科课程
  • C. 综合课程
  • D. 隐性课程
39. (单选题)古德莱德划分了课程的五个层次,其中教师规划并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为(  )。
  • A. 学校层次的课程
  • B. 社会层次的课程
  • C. 体验层次的课程
  • D. 教学层次的课程
40. (单选题)学科课程分科过细,偏重书本知识,同实际生活距离较远,不能照顾到儿童的需要和兴趣,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立足于克服这些缺陷的课程是(  )。
  • A. 综合课程
  • B. 核心课程
  • C. 选修课程
  • D. 活动课程
41. (多选题)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有(  )。
  • A. 均衡性
  • B. 平均性
  • C. 选择性
  • D. 综合性
42. (判断题)以问题为核心,组织学生进行相关技能、社会知识,自然知识及其他边缘学科知识的学习属于融合课程。(  )
43. (单选题)(  )的主要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在于脱离书本而亲身体验生活的现实,从而获得直接经验。
  • A. 学科课程
  • B. 活动课程
  • C. 综合课程
  • D. 核心课程
44. (多选题)根据教学的任务划分,课程的类型有(  )。
  • A. 传授新知识课(新授课)
  • B. 培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
  • C. 检查知识课(检查课)
  • D. 巩固新知识课(巩固课)
45. (单选题)为了改变传统课程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新课标注重联系学生经验和实际生活,提倡和追求不同学科间的彼此联系,这体现了新课程结构特征的(  )。
  • A. 均衡性
  • B. 选择性
  • C. 独立性
  • D. 综合性
46. (判断题)隐性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
47. (多选题)从课程的组织方式可以将课程分为(  )。
  • A. 分科课程
  • B. 经验课程
  • C. 综合课程
  • D. 隐性课程
48. (判断题)学校的建筑属于显性课程。(  )
49. (多选题)张老师在进行诗词背诵教学时,为了避免让学生感到枯燥、反感,设计了一系列独特的教学活动,如让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怎样才能背的又快又好,其中有个学生提议,可以把古诗和跳皮筋的动作结合起来,边跳边唱,通过游戏加强背诵训练,张老师欣然同意。案例中张老师进行的活动属于(  )。
  • A. 隐性课程
  • B. 学习者中心的课程
  • C. 知识中心的课程
  • D. 活动课程
50. (判断题)国家课程具有普通适用性,但难以顾及各学校的特殊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