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内容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之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在波波玩偶实验中,班杜拉选用儿童作为实验对象,因为通常儿童很少有社会条件反射。班杜拉试图使儿童分别受到成人榜样的攻击性行为与非攻击性行为的影响。然后将这些儿童置于没有成人榜样的新环境中,以观察他们是否模仿了成人榜样的攻击性行为与非攻击性行为。通过这一实验,他认为由直接导致的所有学习现象,都可以在替代的基础上发生,即都可以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结果而实现即观察学习。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模仿学习,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

通关题库

考试要点

1、实验:波波玩偶实验。

2、理论:观察学习理论。

3、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保持+复制+动机。

4、观察学习的类型:直接的观察学习、抽象性观察学习、创造性观察。

5、观察学习的效应:习得效应、抑制效应与去抑制效应、反应促进效应、刺激指向效应、情绪唤醒效应。

6、强化类型: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考点详情

1.班杜拉的实验:波波玩偶实验

在波波玩偶实验中,班杜拉选用儿童作为实验对象,因为通常儿童很少有社会条件反射。班杜拉试图使儿童分别受到成人榜样的攻击性行为与非攻击性行为的影响。然后将这些儿童置于没有成人榜样的新环境中,以观察他们是否模仿了成人榜样的攻击性行为与非攻击性行为。通过这一实验,他认为由直接导致的所有学习现象,都可以在替代的基础上发生,即都可以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结果而实现即观察学习。而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作为观察者并没有外显的操作。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另一重要来源。换而言之,观察者自己不去做,看别人做(实验中的别人就是成年人),由此儿童学会或者改正某一行为。在观察学习中,观察学习的对象称为榜样或示范者。实验中的成年人就是作为榜样存在。

2. 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模仿学习,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

(1)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①注意过程:即观察者注意并知觉榜样情景的过程。实验中,儿童看到成年人的行为,看到,了解到即为注意。

②保持过程:即观察者记住从榜样情景了解的行为,以表象和言语形式将他们在记忆中进行表征、编码以及存储。保持就其内涵来说就是记住,实验中,儿童记住了成年人的行为以及由其带来的结果,这一过程就是保持。

③复制过程:即观察者将头脑中有关榜样情景的表象和符号概念转为外显的行为。复制是指别人怎么做,我也怎么做,就是学习别人的做法,实验中成年人怎么做儿童也怎么做,这一过程就是复制。

④动机过程:即观察者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奖励。儿童做出来与材料中榜样一模一样的行为并得到强化就是动机过程。

(2)观察学习可分为三类:直接的观察学习、抽象性观察学习、创造性观察。

①直接的观察学习是观示范行为的简单模仿,如在幼儿园中小朋友对老师早上做操时的模仿行为等;

②抽象性观察学习是指观察从对他人行为的观察中获得一定的行为规则或原理,从而根据这些规则或原理表现出某种类似的行为,简单概括即为“先观察后模仿”,如学生去看完香港电影之后,对电影里的一些古惑仔的行为觉得很酷,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也会进行模仿这些行为;

③创造性观察是观察者通过对各个不同榜样的行为特点进行新的组合,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行为方式。如青少年从父母、姐妹、同学及朋友那里获得了不同的行为特点,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行为风格。

(3)观察学习的效应。

①习得效应:是指通过观察习得新的技能和行为模式。这里强调我们习得的一定是过去不会的,通过观察学习习得了新的经验,才是习得效应。例如:小明过去不会游泳,通过观察游泳教练的示范,学会了游泳。

②抑制效应与去抑制效应:抑制效应指观察者看到他人的不良(或良好)行为受到社会谴责,观察者会暂时抑制受到谴责的不良(或良好)行为。例如:小明看到小红撒谎被老师批评了,因此他不敢撒谎了;而一与之相反,去抑制指观察者看到他人的不良行为未受到应有的惩处,其原本受到抑制的不良行为重新发作,例如:小明发现小红不完成作业没有受到批评,因此也重新开始不完成作业。

③反应促进效应:通过观察促进新的学习或加强原先习得的行为。这里需要和习得效应相区别,习得效应强调习得的一定是过去不会的行为,而反应促进效应强调的是促进或加强原先就会的行为。例如:在观看表演时,看到大家都鼓掌,自己也跟着鼓掌。鼓掌这个行为本身就会,但是在观察他人的行为时促进了这个行为,因此属于反应促进效应。

④刺激指向效应:通过观察榜样行为,观察者将自己的注意指向特定的刺激。例如:儿童看到别人用木棒击打布娃娃,儿童看后也击打,并且把木棒用到别的情境。

⑤情绪唤醒效应:指看到榜样表达的情感,在观察者身上容易唤起类似的情感。例如:榜样表达出自己要努力学习,为社会做贡献;观察者也会唤起类似的情感。

3.强化类型

(1)直接强化

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就其对象上来说,即别人对自己强化,强化对象是自己。例如,小明上课回答问题,老师表扬了小明,这时老师是别人,小明是自己,即别人对自己属于直接强化。

(2)替代性强化

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就其对象上来说,即别人对别人强化的过程,强化对象是别人。例如,杀鸡儆猴,此时被杀的是鸡,警告的是猴,强化对象是别人(材料中的鸡);再如,小刚上课吃零食,老师没有批评他,而是表扬了那些上课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学习的同学,此时老师的做法属于替代强化,被表扬的那些遵守纪律的同学就是作为榜样存在的。

(3)自我强化

人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由此强化或处罚自己。就其对象上来说,即自己对自己进行强化,强化对象是自己。例如,小红今天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一天做30道题目,做完了就奖励自己一个鸡腿,做不完就惩罚自己不能吃饭,在这一例子当中,整个过程都是小红自己对自己行为的评价,属于直接强化。

思维导图

考点试题

1. (多选题)在斯金纳的理论中,促使反应增加的是(    )。
  • A. 正强化
  • B. 负强化
  • C. 惩罚
  • D. 替代强化
2. (单选题)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是(     )。
  • A. 认知矛盾
  • B. 习俗水平    
  • C. 观察学习
  • D. 榜样示范
3. (单选题)“杀鸡儆猴”属于(    )。
  • A. 自我强化  
  • B. 正强化  
  • C. 直接强化  
  • D. 替代性强化
4. (单选题)体现“身教胜于言教”思想的学习理论派别是()。
  • A. 社会学习理论
  • B.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 C. 认知学习理论
  • D.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5. (单选题)低年级学生擅自离开座位时,教师忽略了他们,转而表扬那些保持不动的学生,离座率会下降。这是因为离座的学生受到了()。
  • A. 直接强化
  • B. 自我强化
  • C. 替代强化
  • D. 间隔强化
6. (多选题)影响道德学习的因素有很多,而个人在学校的学习经历也会对其道德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班杜拉对道德行为的发展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下列词语中符合班杜拉的观点的有()。
  • A. 因材施教
  • B. 循循善诱
  • C. 为人师表
  • D. 言传身教
7. (单选题)教师为了让小学生形成利他的习惯,采用的方法是提供榜样,并经常奖励利他行为。这种做法的理论依据是()。
  • A. 顿悟说
  • B. 试误说
  • C. 认知失调论
  • D. 社会学习论
8. (单选题)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要经历( )阶段。
  • A. 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巩固过程
  • B. 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 C. 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调节过程
  • D. 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修正过程
9. (多选题)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影响儿童道德学习的决定性因素有(  )。
  • A. 行为主体的观察
  • B. 对榜样的模仿
  • C. 成熟
  • D. 遗传
10. (单选题)认为人类不仅可以通过直接的经验产生学习,而且还可以通过观察他人即榜样行为学习,获得间接经验的学习理论是( )。
  • A. 认识发现理论
  • B. 认知同化理论
  • C. 社会学习理论
  • D.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1. (单选题)一名学生在公交车上看到了别人给老人让座位受到了他人的赞许,自己也起身给旁边老人让座。这体现了榜样示范学习的( )。
  • A. 去抑制效应
  • B. 环境加强效应
  • C. 反应促进效应
  • D. 情绪唤起效应
12. (单选题)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中总结的学习过程的四个基本环节是( )。
  • A. 注意-保持-再现-动机
  • B. 注意-模仿-保持-再现
  • C. 注意-练习-保持-动机
  • D. 注意-模仿-练习-再现
13. (单选题)班杜拉以儿童的行为习得为研究对象,并认为学习的实质是( )。
  • A. 形成情景与反应的联结
  • B. 形成新的完形
  • C. 观察学习
  • D. 接受学习
14. (单选题)社会学习模式的主要代表人物( )。
  • A. 拉思斯
  • B. 迈克菲尔
  • C. 杜威
  • D. 班杜拉
15. (单选题)在品德培养过程中,强调将晓之以理和导之以行相结合的学习理论是( )。
  • A. 认知学习理论
  • B. 人本学习理论
  • C. 联结学习理论
  • D. 社会学习理论
16. (单选题)“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体现的学习理论是( )。
  • A. 社会学习理论
  • B. 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 C. 认知学习理论
  • D.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7. (单选题)A同学看新闻时,看到一市民被楼上掉下的重物砸中,因此他以后走路时都是远离建筑物。上述现象属于(  )。
  • A. 直接强化
  • B. 替代强化
  • C. 自我强化
  • D. 积极强化
18. (单选题)班杜拉认为,人的学习最重要的形式是(  )。
  • A. 发现学习
  • B. 合作学习
  • C. 观察学习
  • D. 有意义学习
19. (单选题)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本人并没有受到直接的外在强化,但通过观察他人某种行为受到强化,从而在自己身上也产生了类似的强化效果,心理学家班杜拉将这种现象称为(  )。
  • A. 内在强化
  • B. 负强化
  • C. 替代强化
  • D. 无意强化
20. (判断题)在品德培养过程中,强调将“晓之以理”和“导之以行”相结合的学习理论是社会学习理论。(  )
21. (多选题)班杜拉将强化方式分为(  )。
  • A. 直接强化
  • B. 替代强化
  • C. 自我强化
  • D. 负强化
22. (单选题)小亮看到同学拾金不昧的行为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小亮捡到钱也会主动交给老师,小亮的行为受到了(  )。
  • A. 比较
  • B. 替代性强化
  • C. 直接强化
  • D. 自我强化
23. (单选题)小明愿意帮助同学的优点被老师表扬,小丽看到后受到鼓励,也经常去帮助别人,这属于(  )。
  • A. 直接强化
  • B. 自我强化
  • C. 替代强化
  • D. 都不对
24. (单选题)某学生时常违纪,被调剂到班风班纪良好的班级后,受到同学的影响,违纪行为暂时表现的少。这体现了观察学习的(  )。 
  • A. 情绪唤起效应
  • B. 习得效应
  • C. 抑制效应
  • D. 反应促进效应
25. (单选题)下列不属于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主要观点的是(  )。
  • A. 社会认知学习理论把学习分为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
  • B. 班杜拉以儿童的社会行为习得为研究对象
  • C. 学习是有目的的,不是盲目的
  • D. 在学校中存在着大量的观察学习
26. (单选题)模仿学习的机制是(  )。
  • A. 自我强化
  • B. 替代强化
  • C. 积极强化
  • D. 外部诱因
27. (多选题)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为教育中的(  )等行为提供理论依据。
  • A. 示范性教学
  • B. 观摩教学
  • C. 教学演示
  • D. 读书指导
28. (单选题)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实施某种行为后得到的结果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指向。这属于(  )。
  • A. 直接强化
  • B. 自主强化
  • C. 自我强化
  • D. 替代强化
29. (单选题)小雨看到自己的同桌因上课不认真而受到批评,为了避免自己也因此被批评,所以上课开始认真起来;当遇到不会做的数学题时,看了其他同学是如何解答之后,也可以依样做出来。这里小雨的学习方式属于(  )。
  • A. 观察学习
  • B. 认知学习
  • C. 理论学习
  • D. 策略学习
30. (单选题)课堂上,因小李回答精彩,有几位同学自发地为其鼓掌,其他同学受到暗示很快也鼓起掌来。这体现了观察学习的(  )。
  • A. 习得效应
  • B. 抑制效应
  • C. 去抑制
  • D. 社会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