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心智技能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是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他于1959年提出了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加里培林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为五个阶段:活动的定向阶段(准备阶段)。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内部言语活动阶段。安德森三阶段理论是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我国教育心理学家通过教学实验,在加里培林和安德森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1、加里培林五阶段理论:活动的定向阶段(准备阶段)+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2、安德森三阶段理论: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
3、我国的理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
4、心智技能的形成特征:对象脱离了支持物;进程压缩;应用的高效率。
5、心智技能的培养:遵循心智技能按阶段形成的理论。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熟练掌握心智活动规则和课题解答程序。创设条件,提供心智技能应用的机会。
一、加里培林五阶段理论。
对心智技能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是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他于1959年提出了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加里培林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活动的定向阶段(准备阶段)。主要任务:使学生预先熟悉活动任务,了解活动对象,知道将做什么和怎么做,构建关于认知活动本身和活动结果的表象,以便完成对它们的定向。
比如:在学习乘法分配律的时候,老师在黑板上演示例题,让学生认识所要学习的对象。
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物质活动是借助实物进行活动,物质化活动是指借助实物的模型、图片、样本等代替物进行活动。主要任务:引导学生通过从事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掌握活动的真实内容。比如:在计算的时候,学生利用模型、铅笔或者水果等具体形象来帮助计算。
3.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特点:心智活动不直接依赖物质或物质化的客体,而是借助出声言语的形式来完成的。比如:在计算过程中,利用外部语言说出来,帮助自己计算。
4.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特点:从出声的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转化。增加了更多的思维成分。比如:计算时,不再通过发出声音来帮助计算,而是逐渐转化无声的外部言语来进行,加入一些思维的成分。
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特点:心智活动完全借助内部言语完成,高度简要、自动化,是很少发生错误的熟练阶段。在这一阶段,心智活动以抽象思维为其主要成分。比如:在计算过程中,主要是利用内部的思维来进行。
二、安德森三阶段理论。
1.认知阶段
了解问题的结构,即问题的起始状态、要达到的目标状态、从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所需要的步骤,从而形成最初的问题表征。
2.联结阶段
学习者应用具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主要表现在把某一领域的描述性知识“编辑”为程序性知识。知识的编辑是一系列的条件与行动能快速、流畅执行的一种程序性表征过程,期间将出现两个子过程:合成和程序化。合成是将一系列个别的产生式依次组合成一个前后连贯的程序;而程序化是指在执行这一程序的过程中,将逐渐摆脱对陈述性知识提示的依赖,在该阶段,个体可逐渐产生一些新的产生式法则,以解决具体的问题。
3.自动化阶段
个体对特定的程序化知识进行深入加工和协调。此时,个体操作某一技能所需的有意识的认知投入较小,且不易受到干扰。不过高度自动化的程序也可能使人的反应变得刻板,因此安德森主张对某些程序保持一定程度的意识控制。
三、我国的理论。
我国教育心理学家通过教学实验,在加里培林和安德森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1.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如何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例如:在学习乘法分配律的时候,老师在黑板上演示例题,让学生认识所要学习的对象。这一阶段相当于加里培林的“活动的定向阶段”。
2.原型操作就是依据智力技能的实践模式,把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比如:在计算的时候,学生利用模型、铅笔或者水果等具体形象来帮助计算。这在加里培林理论中称之为“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3.原型内化是指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实践方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在的、简缩形式的过程。原型内化阶段是心智技能形成的高级阶段。这一阶段相当于加里培林的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四、心智技能的形成特征。
1.对象脱离了支持物;
2.进程压缩;
3.应用的高效率。
五、心智技能的培养。
1.遵循心智技能按阶段形成的理论。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熟练掌握心智活动规则和课题解答程序。
4.创设条件,提供心智技能应用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