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内容

学习的一般过程

心理学研究认为,从教学实际过程看,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可分为知识的理解、巩固和应用三个彼此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阶段。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是从陈述性知识转化为自动化的技能的过程,它主要由陈述性阶段、转化阶段、自动化阶段构成。

通关题库

考试要点

1、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知识的应用。

2、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陈述性阶段+转化阶段+自动化阶段。

考点详情

一、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

心理学研究认为,从教学实际过程看,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可分为知识的理解、巩固和应用三个彼此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阶段。

(一)知识的理解

1.知识的理解是指学习者了解传递知识的语言文字符号的含义,并使其在头脑中唤起相应认知内容的过程。知识的理解一般是通过对教材的直观和概括化完成的。

2.知识理解的标志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改变,这种改变会通过可见的外部言行表现出来。

(1)知道“是什么”。明确知识的表面含义,能正确描述知识的内容。

(2)知道“为什么”。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内容,了解其内在的逻辑依据和本质联系。

(3)能举例复述。能用自己的语言流畅地、合乎逻辑地复述知识,举出实例,对原文能进行压缩、扩展或改组,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提出问题。

(4)融会贯通。对所学知识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新旧知识已建立起有机的联系。

3.概念的理解与教学

(1)概念的含义,就是用某种符号所代表一类具有某些共同关键特征的事物。

(2)概念一般涉及的要素:

①名称

即代表概念的词语、符号。例子:“杯子”能代表杯子的概念。

②内涵

即这类事物所共有的关键特征。例子:杯子是能盛水的容器。

③外延

即这一概念所代表的具体事物(实例)的范围。例子:“杯子是能盛水的容器”这一内涵的范围包括了“所有的杯子”。

内涵与外延的关系:概念的内涵越大,外延越小。内涵越小,外延越大。即内涵与外延成反比的关系。比如扩大外延:玻璃材质的盛水容器。其内涵则变小:玻璃杯。

4.概念获得

概念获得实质上就是理解一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个体获得概念的两种基本形式是: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

(1)概念形成

大量肯定例证——归纳总结——概念,既通过例子得到概念。

(2)概念同化

获得概念的主要形式。用原有概念来理解一个新概念的定义。

例子:学生一开始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概念,在学习“直角三角形”时,老师只需要告诉学生“直角三角形”也是“三角形”的一种,并向学生解释清楚区别后,学生就能得到一个较为精确的概念。

5.概念教学的两种方法

(1)从例子到规则

先向学生呈现某个概念的各种例证,然后要求他们分析归纳,总结出一个定义,这叫做“例——规法”。

例子:给学生呈现麻雀、喜鹊、鸵鸟,从中归纳出鸟的定义。

(2)从规则到例子

先给学生一个定义,然后要求他们结合实例进行识别归类,这叫做“规——例法”。

例子:先给学生鸟的定义,然后再让学生举出相应的例子。

6.概念教学需注意

(1)以准确的语言明确揭示概念的本质

(2)突出有关特征,控制无关特征

(3)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正例就是正面例子,是概念的肯定例证。既完全符合概念要求的例证。

比如:鸟是前肢为翼、无齿有喙,有羽毛的卵生脊椎动物。正例:所有的鸟

反例就是反面例子,是概念的否定例证。既完全不符合或部分不符合概念要求的例证。反例:蝙蝠、蛇。

(4)变式

变式指概念的正例(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具体变化,也就是通过保持概念的关键特征而变化那些非关键特征,从而构成的表现形式不同的例证。即改变非本质特征突出本质特征。

例子:老师在讲解杯子是能盛水的容器(本质特征)时,还举出玻璃杯是玻璃材质(非本质特征)的盛水容器(本质特征),来帮助学生理解杯子。

(5)比较

比较,就是区分事物的异同,它是概括过程中区分一般对象与特殊对象以及本质因素与非本质因素的必要条件。比较主要有两种形式:同类比较,即关于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异类比较,即不同类但相似、相近、相关的事物之间的比较。

同类比较:鸟和鸵鸟。发现会飞是非本质特征。

异类比较:鸟和蝙蝠比较。都是前肢为翼,但其它特征不同。

变式和比较的区分:变式是从材料方面为理解事物本质提供有利条件,比较则是从方法方面促进理解。

(二)知识的巩固

1.知识的巩固是指个体通过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等方式对已经理解了的知识进行长久的保存,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2.知识的巩固作用包括:

(1)知识的巩固是知识积累的前提

(2)知识的巩固与理解相互依存

(3)知识的巩固是知识应用的前提

(三)知识的应用

1.知识的应用就是将所学的知识灵活、有效地运用到日常生活实践中,其实质是运用已有的认知经验去解决相关问题。

2.知识的应用过程包括:审题、联想有关知识、课题类化并作出解题判断、验证。

二、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

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是从陈述性知识转化为自动化的技能的过程,它主要由三个阶段构成:

1.陈述性阶段

行为程序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被学生学习,其过程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相同。

2.转化阶段

练习使用某种规则,使规则的陈述性形式向程序性形式转化。

3.自动化阶段

学习者常常无需意识的控制或努力就能够自动完成有关的活动步骤。

思维导图

考点试题

1. (多选题)知识应用的过程一般通过(  )环节来完成。
  • A. 审题
  • B. 联想
  • C. 知识理解
  • D. 课题类化
2. (单选题)每个概念都包含两个方面,它们是内涵和()。
  • A. 例证
  • B. 外延
  • C. 名称
  • D. 属性
3. (判断题)知识的巩固指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对教材的持久记忆,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回忆四个基本环节。 ()
4. (单选题)知识的巩固主要通过()两个环节来实现。
  • A. 联想和想象
  • B. 识记和再认
  • C. 联想和再认
  • D. 识记和保持
5. (多选题)知识应用的一般过程是()。
  • A. 审题
  • B. 联想
  • C. 解析
  • D. 类化
6. (单选题)把个体巳有的知识经验用于解决作业或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指的是()。
  • A. 知识应用
  • B. 学习过程
  • C. 课程类化
  • D. 定势影响
7. (多选题)在教学过程中,下列哪些做法有助于概念的获得?()
  • A. 提髙丰富的感性材料
  • B.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概括水平
  • C. 运用变式和比较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 D. 通过语言明确揭示概念和原理的内容
8. (单选题)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主要是一个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它包括三个阶段,即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
  • A. 知识巩固
  • B. 知识运用
  • C. 知识提取
  • D. 知识迁移
9. (单选题)某教师进行“鸟”的概念教学中,列举出“企鹅、麻雀、鸵鸟”等实例。该教师运用了()方式来进行概念教学。
  • A. 同位概念
  • B. 变式
  • C. 反例
  • D. 以上三者兼有
10. (判断题)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是从陈述性知识转化为自动化的技能的过程,它主要包括陈述性阶段、程序化阶段、自动化阶段三个价段。( )
11. (单选题)幼儿在家中和学校里看到了大量的桌子,掌握了“桌子”的概念。幼儿对“桌子”这个概念的学习方式是( )。
  • A. 概念整合
  • B. 概念同化
  • C. 概念转变
  • D. 概念形成
12. (单选题)教师在直观教学时,经常会运用变式的方法,其目的是( )。
  • A. 激发兴趣
  • B. 分化概念
  • C. 丰富想象力
  • D. 引起注意
13. (单选题)概念教学中为了防止学生出现概括不足,需要给学生呈现(  )。
  • A. 正例
  • B. 规则
  • C. 反例
  • D. 变式
14. (单选题)在教“鸟”的概念时,分别以“麻雀,鸡、蝙蝠”为例,是为学生提供(  )。
  • A. 比较
  • B. 变式
  • C. 正例与反例
  • D. 概括
15. (多选题)知识获得阶段也叫知识的感知与理解。通过(  )两个环节来实现的。
  • A. 保持
  • B. 直观
  • C. 概括
  • D. 提取
16. (单选题)对于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区别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 概念形成是主动发现的
  • B. 概念同化是接受指导的
  • C. 概念同化的典型方式是意义学习
  • D. 概念形成包括三个阶段
17. (判断题)在概念教学中,为了防止学生出现过度概括,帮助学生辨别,需向学生呈现反例。(  )
18. (单选题)要求学生高质量地完成书面或口语作业,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同时引导学生不断创新或改造,还会解决复杂问题。这属于学生掌握知识阶段的(  )。
  • A. 理解教材
  • B. 巩固知识
  • C. 运用知识
  • D. 检查知识
19. (单选题)在教学中讲授“果实”概念时,既选可食的果实,又选不可食的果实(如棉籽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果实”概念,这是运用了(  )。
  • A. 正例与反例配合法
  • B. 变式法
  • C. 比较法
  • D. 直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