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能否有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能否为学习者接受,从而促进其身心发展,都须通过实施才能得到答案。一般说来,课程设计得越好,实施起来就越容易,效果也就越好。课程实施作为一个动态的序列化的实践过程,具有一定的运行结构。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至少要考虑七个方面的问题。课程实施的三个基本取向: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课程创生取向。
1、概念: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2、结构:七方面。(安排课程表——开展教学——评价教学)
3、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课程创生取向。
一、课程实施的概念
(1)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2)课程能否有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能否为学习者接受,从而促进其身心发展,都须通过实施才能得到答案。一般说来,课程设计得越好,实施起来就越容易,效果也就越好。
二、课程实施的结构
课程实施作为一个动态的序列化的实践过程,具有一定的运行结构。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至少要考虑七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
第二,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
第三,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
第四,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第五,对具体的教学单元以及课的类型和结构进行规划;
第六,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
第七,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为下一轮的课程实施提供反馈性信息。
以上七个方面在运作过程中构成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结构,这便是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
三、课程实施的取向。
1.忠实取向
(1)该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即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
(2)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课程实施过程实现预定的课程计划的程度。
(3)实现程度高,则课程实施成功;实现程度低,则课程实施失败。
(4)取向的基本特征集中体现在其对课程、课程知识、课程变革、教师角色的性质以及研究方法论的认识方面。
2.相互适应取向
(1)该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
(2)相互调适取向认为,一项课程方案付诸实施之后,可能会发生两方面变化:一方面,既定的课程方案发生变化,以适应各种具体实践情境的特殊需要;另一方面,既有的课程实践会发生变化,以适应课程方案的特定要求。
(3)课程实施中的相互调适现象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3.课程创生取向
(1)该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并不是在实施之前就固定下来的,它是情境化、人格化的。
(2)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的课程方案不过是一种供这种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
(3)课程创生取向强调"课程是实践"。课程不是被传递的教材或课表,不是理所当然的命令与教条,而是需要加以质疑、批判、验证和改写的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