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内容

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能否有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能否为学习者接受,从而促进其身心发展,都须通过实施才能得到答案。一般说来,课程设计得越好,实施起来就越容易,效果也就越好。课程实施作为一个动态的序列化的实践过程,具有一定的运行结构。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至少要考虑七个方面的问题。课程实施的三个基本取向: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课程创生取向。

通关题库

考试要点

1、概念: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2、结构:七方面。(安排课程表——开展教学——评价教学)

3、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课程创生取向。

考点详情

一、课程实施的概念

(1)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2)课程能否有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能否为学习者接受,从而促进其身心发展,都须通过实施才能得到答案。一般说来,课程设计得越好,实施起来就越容易,效果也就越好。

二、课程实施的结构

课程实施作为一个动态的序列化的实践过程,具有一定的运行结构。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至少要考虑七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

第二,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

第三,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

第四,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第五,对具体的教学单元以及课的类型和结构进行规划;

第六,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

第七,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为下一轮的课程实施提供反馈性信息。

以上七个方面在运作过程中构成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结构,这便是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

三、课程实施的取向。

1.忠实取向

(1)该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即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

(2)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课程实施过程实现预定的课程计划的程度。

(3)实现程度高,则课程实施成功;实现程度低,则课程实施失败。

(4)取向的基本特征集中体现在其对课程、课程知识、课程变革、教师角色的性质以及研究方法论的认识方面。

2.相互适应取向

(1)该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

(2)相互调适取向认为,一项课程方案付诸实施之后,可能会发生两方面变化:一方面,既定的课程方案发生变化,以适应各种具体实践情境的特殊需要;另一方面,既有的课程实践会发生变化,以适应课程方案的特定要求。

(3)课程实施中的相互调适现象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3.课程创生取向

(1)该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并不是在实施之前就固定下来的,它是情境化、人格化的。

(2)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的课程方案不过是一种供这种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

(3)课程创生取向强调"课程是实践"。课程不是被传递的教材或课表,不是理所当然的命令与教条,而是需要加以质疑、批判、验证和改写的假设。

思维导图

考点试题

1. (单选题)以下不属于课程表安排应遵循的原则是(  )。
  • A. 整体性原则
  • B. 迁移性原则
  • C. 生理适宜原则
  • D. 顺序性原则
2. (单选题)“教师是课程开发者”体现了课程实施的()
  • A. 忠实取向
  • B. 相互适应取向
  • C. 工具理性取向
  • D. 创生取向
3. (判断题)课程创生取向即把课程实施视为师生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共同合作、创造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这一取向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很高,推行的范围相对较广。(    )
4. (单选题)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并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是( )。
  • A. 课程实施
  • B. 教学过程
  • C. 课程评价
  • D. 课程标准
5. (判断题)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建设者和创造者,因此课程并不总是先于教学过程而编制好的。
6. (单选题)强调教学过程作为课程开发的过程的课程实施取向是( )。
  • A. 忠实取向
  • B. 相互调适取向
  • C. 创生取向
  • D. 目标中心取向
7. (单选题)编制课程表时,尽量将文科与理科,形象性的学科与抽象性的学科(  )。
  • A. 随机安排
  • B. 分类安排
  • C. 集中安排
  • D. 交错安排
8. (单选题)教务处在安排小学一年级学生课程表时,充分考虑到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的实际情况,将课程时长由45分钟调整为35分钟,并增加了室内活动、美育手工课程,使学生的大脑功能和体能处于高度优化的状态,这体现了安排课程表应遵循的原则是(  )。
  • A. 整体性
  • B. 迁移性
  • C. 生理适宜
  • D. 统一性
9. (单选题)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创造的过程,指向于人的解放。教学设计的这种特征反映的课程实施取向是(  )。
  • A. 忠实取向
  • B. 创生取向
  • C. 相互适应
  • D. 实践取向
10. (单选题)某教师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这位教师所持的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是(  )。
  • A. 忠实取向
  • B. 相互适应取向
  • C. 课程创生取向
  • D. 生成性目标取向
11. (单选题)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被称为(  )。
  • A. 课程目标
  • B. 课程选择
  • C. 课程实施
  • D. 课程评价
12. (单选题)李老师刚入职一周,为避免自己紧张,他总是在上课前写好教案,并在课堂上严格按照自己的教案来上课。李老师的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为(  )。
  • A. 多元化取向
  • B. 相互调适取向
  • C. 创生取向
  • D. 忠实取向
13. (单选题)持有课程创生取向的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角色往往是(  )。
  • A. 课程消费者
  • B. 课程开发者
  • C. 课程采用者
  • D. 课程执行者
14. (多选题)课程实施的取向包括(  )。
  • A. 忠实取向
  • B. 相互调适取向
  • C. 创生取向
  • D. 价值取向
15. (单选题)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是(  )。
  • A. 课程目标
  • B. 课程计划
  • C. 课程实施
  • D. 课程评价
16. (单选题)课程表又称为课表,是帮助学生了解课程安排的一种简单表格,在安排课程表时应充分考虑各门学科之间互相影响的性质和特点,这说明课程表的安排应遵循(  )。
  • A. 主观性原则
  • B. 局部性原则
  • C. 针对性原则
  • D. 迁移性原则
17. (单选题)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主要是依靠(  )来实现的。
  • A. 分析教学任务
  • B. 选择教学模式
  • C. 组织教学活动
  • D. 评价教学效果
18. (判断题)课程实施就是课程改革计划付诸实践的具体过程。(  )
19. (判断题)周老师上课时严格按照教材内容,坚决反对到社会生活实践中挖掘课程资源。这反映了周老师课程实施中的创生取向。(  )
20. (单选题)(  )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 A. 课程组织
  • B. 课程评价
  • C. 课程编排
  • D. 课程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