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内容

个体身心发展概念和规律

个体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身心的有规律的、连续变化的过程,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通关题库

考试要点

1、个体身心发展概念:生理和心理。

2、个体身心发展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考点详情

(一)个体身心发展概念

个体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身心的有规律的、连续变化的过程,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表现在:

1.个体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具体表现: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教学启示: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节而施”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具体表现: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教学启示: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少年期的年龄特征:少年期又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具体表现:

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同一方面不同步)

【例如】儿童的身高、体重有两个增长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在青春发育期。在这两个高峰内,身高体重的发展较之其他年龄阶段更为迅速。

二是:不同方面所达到的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同的。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不同方面不同速)

【例如】一生发展过程中,在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更后。

教学启示: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的进行教育。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具体表现:互补性反映出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身身互补,耳聋目明);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身心互补,身残志坚)。如身患重病或有残缺的人,如果他有顽强的意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教学启示: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具体表现: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只有差异性是个体和个体之间的,其余的四个都是一个个体进行比较)

教学启示: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注:在个别差异性相对应的教学启示也会有一刀切的说法,比如对于一个班上的学生,教师要因材施教,而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不能搞一刀切。)

思维导图

考点试题

1. (单选题)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做到(  )
  • A. 循序渐进
  • B. 因材施教
  • C. 教学相长
  • D. 防微杜渐
2. (单选题)被形象地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的教育阶段是()
  • A. 小学教育
  • B. 初中教育
  • C. 高中教育
  • D. 大学教育
3. (单选题)陶行知的名言:“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给我们的启示是( )。
  • A.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所以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
  • B.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所以教育工作不能“一刀切”
  • C.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所以教育工作要抓住关键期
  • D.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所以教育工作要因材施教
4. (单选题)教育要把握好人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关键期,说明人的发展具有()。
  • A. 阶段性
  • B. 顺序性
  • C. 不平衡性
  • D. 差异性
5. (单选题)  人们常说“聪明早慧”或者“大器晚成”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    )。
  • A. 互补性
  • B. 个别差异性
  • C. 不平衡性
  • D. 阶段性
6. (多选题)影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 A. 遗传
  • B. 环境
  • C. 内省
  • D. 兴趣
7. (单选题)人的发展是指(    )。
  • A. 身心发展
  • B. 身体发展
  • C. 心理发展
  • D. 社会发展
8. (单选题)“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 )。
  • A. 阶段性
  • B. 顺序性
  • C. 不均衡性
  • D. 差异性
9. (单选题)人的心理成熟,以具有独立自主的( )为标志。
  • A. 自我意识
  • B. 创造能力
  • C. 预见能力
  • D. 选择能力
10. (单选题)“有的人观察能力强,有的人记忆能力好;有的人善于理性思维,有的人长于形象思维。”这句话说的是人的发展具有( )。
  • A. 顺序性
  • B. 不平衡性
  • C. 阶段性
  • D. 个别差异性
11. (单选题)青少年身心发展的(  )决定了教育工作者应该因材施教。
  • A. 差异性
  • B. 不平衡性
  • C. 顺序性
  • D. 阶段性
12. (单选题)下列哪项不属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
  • A. 顺序性
  • B. 稳定性
  • C. 不平衡性
  • D. 个别差异性
13. (单选题)古人常叹息:“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说明人的发展具有(  )。
  • A. 差异性
  • B. 可逆性
  • C. 危险期
  • D. 关键期
14. (单选题)盲人的触觉、听觉一般非常灵敏,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 A. 顺序性
  • B. 不平衡性
  • C. 互补性
  • D. 个体差异性
15. (单选题)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有的人爱动,有的人喜欢安静,有的人观察能力强,有的人记忆能力好,有的人善于理性思维,有的人长于形象思维,都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中的(  )。
  • A. 顺序性
  • B. 阶段性
  • C. 个体差异
  • D. 不平衡性
16. (单选题)许多父母为了确保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在孩子入小学前就迫使孩子学习一年级、二年级的课程。这种做法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  )。
  • A. 阶段性
  • B. 敏感性
  • C. 不平衡性
  • D. 个别差异性
17. (多选题)教育教学中的“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反了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  )。
  • A. 个别差异性
  • B. 顺序性
  • C. 不平衡性
  • D. 阶段性
18. (单选题)幼儿园教育既应杜绝“小学化”,又要注意幼小衔接,这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 A. 互补性
  • B. 阶段性
  • C. 衔接性
  • D. 个别差异性
19. (单选题)某幼儿园从考勤、家园互动等方面对幼儿进行测评,并根据结果将幼儿分成三类,前两类给于金额不等的奖励。对该行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 将孩子分门别类,有利于因材施教
  • B. 容易产生不当竞争,助长功利化倾向
  • C. 能激励孩子和家长更好地参与幼儿园的活动
  • D. 考核方式科学合理,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
20. (判断题)有的学生喜欢自然科学的科目,有的学生喜欢社会科学的科目,有的学生爱好音体科目,这反映了学生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