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问题情境(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定势与功能固着(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已有的知识经验(经验水平或实践知识影响问题解决)、原型启发(从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信息)、情绪与动机(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人们对活动的态度、责任感等可以成为发现问题的动机)。
1、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问题情境+定势与功能固着+原型启发+酝酿效应+知识经验+情绪与动机。
2、教学实际中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一、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情境:问题呈现的方式
例如:
在上面两个图型当中左图提供的线索更加明确,所以当呈现左图的时候会很快求出正方形的面积,而右图呈现的线索则更为隐蔽,因此在求正方形的面积的时候需要进行转化为与已有经验更为接近如左图的形式来进行解答。这就说明问题的呈现方式与已有经验更为接近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2.定势与功能固着
(1)定势:习惯化的思维或者一种预先得心理准备状态
例如:假定1=5,那么2=10,3=15,4=20,5=?
在上述案例当中很多同学会认为5等于25,实则不然,如果仔细审题,就会发现5等于1,这也就说明在环境改变的条件下定势会妨碍问题的解决起到一种消极作用,反之,当环境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定势则会促进问题的解决,起到积极作用。
(2)功能固着: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即从物体常用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例如:对于螺丝松了怎么办这样的问题。通常人们只会想到用螺丝刀来拧紧,却忽视了小刀或者发卡也可以拧紧螺丝,这就说明人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某种物体的常用功能越突出越难看出这个物体所具有的潜在功能,因此功能固着对于人们解决问题只会起到消极作用。
3.原型启发
指从其他事物或者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其中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叫原型。
例如:鲁班根据茅草割破手的原理发明了锯子,这一过程就是原型启发的过程,其中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就是茅草,因此把茅草称为原型,再如科学家通过观察鸟的飞翔发明了飞机,其中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就是鸟,因此把鸟称为原型。
4.酝酿效应
反复探索一个问题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搁置一段时间,然后回过头来把问题解决,这时常常可以很快找到解决办法。许多科学家在研究工作中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之后都是因为打破了问题解决不恰当思路的定势,从而促进了新的思路的产生,这种现象被称为酝酿效应。
5.知识经验
知识经验越丰富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专家和新手的区别就在于专家善于运用自己丰富的知识经验,为问题的解决确定方向,选择途径和方法。
6.情绪与动机
肯定积极的情绪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否定消极的情绪则阻碍问题的解决,因为情绪具有组织功能。
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在面对较难的任务时动机过强反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之在面对比较容易的任务时动机应当比平时稍强点,则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除了上述因素之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二、教学实际中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应避免低水平、简单的提问或重复的机械练习,防止学生埋没于题海之中,应考虑练习的质量,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段等来精选、设计例题与习题,充分考虑练什么,什么时候练,练到什么程度,以什么方式练,如何检验练的效果,等等。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