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内容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问题情境(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定势与功能固着(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已有的知识经验(经验水平或实践知识影响问题解决)、原型启发(从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信息)、情绪与动机(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人们对活动的态度、责任感等可以成为发现问题的动机)。

通关题库

考试要点

1、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问题情境+定势与功能固着+原型启发+酝酿效应+知识经验+情绪与动机。

2、教学实际中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考点详情

一、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情境:问题呈现的方式

例如:

在上面两个图型当中左图提供的线索更加明确,所以当呈现左图的时候会很快求出正方形的面积,而右图呈现的线索则更为隐蔽,因此在求正方形的面积的时候需要进行转化为与已有经验更为接近如左图的形式来进行解答。这就说明问题的呈现方式与已有经验更为接近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2.定势与功能固着

(1)定势:习惯化的思维或者一种预先得心理准备状态

例如:假定1=5,那么2=10,3=15,4=20,5=?

在上述案例当中很多同学会认为5等于25,实则不然,如果仔细审题,就会发现5等于1,这也就说明在环境改变的条件下定势会妨碍问题的解决起到一种消极作用,反之,当环境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定势则会促进问题的解决,起到积极作用。

(2)功能固着: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即从物体常用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例如:对于螺丝松了怎么办这样的问题。通常人们只会想到用螺丝刀来拧紧,却忽视了小刀或者发卡也可以拧紧螺丝,这就说明人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某种物体的常用功能越突出越难看出这个物体所具有的潜在功能,因此功能固着对于人们解决问题只会起到消极作用。

3.原型启发

指从其他事物或者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其中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叫原型。

例如:鲁班根据茅草割破手的原理发明了锯子,这一过程就是原型启发的过程,其中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就是茅草,因此把茅草称为原型,再如科学家通过观察鸟的飞翔发明了飞机,其中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就是鸟,因此把鸟称为原型。

4.酝酿效应

反复探索一个问题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搁置一段时间,然后回过头来把问题解决,这时常常可以很快找到解决办法。许多科学家在研究工作中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之后都是因为打破了问题解决不恰当思路的定势,从而促进了新的思路的产生,这种现象被称为酝酿效应。

5.知识经验

知识经验越丰富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专家和新手的区别就在于专家善于运用自己丰富的知识经验,为问题的解决确定方向,选择途径和方法。

6.情绪与动机

肯定积极的情绪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否定消极的情绪则阻碍问题的解决,因为情绪具有组织功能。

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在面对较难的任务时动机过强反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之在面对比较容易的任务时动机应当比平时稍强点,则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除了上述因素之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二、教学实际中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应避免低水平、简单的提问或重复的机械练习,防止学生埋没于题海之中,应考虑练习的质量,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段等来精选、设计例题与习题,充分考虑练什么,什么时候练,练到什么程度,以什么方式练,如何检验练的效果,等等。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思维导图

考点试题

1. (单选题)在解决问题时,人们往往凭借经验,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习惯,这一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是( )。
  • A. 经验
  • B. 写作
  • C. 定势
  • D. 习惯
2. (单选题)邓克东设计了著名的“蜡烛问题”实验,要求被试用一个火柴盒和图钉将蜡烛连接在木门上,实验将被式分为两组,其中一组面对的是盛满火柴的火柴盒,而另一组面对的则是分开来摆放的火柴和火柴盒。结果是:第二组有86%的被试按时解决了问题,第一组只有41%的被试按时解决了问题。本实验主要证实(  )。
  • A. 酝酿效应
  • B. 功能固着
  • C. 原型定向
  • D. 原型内化
3. (单选题)人在解决一系列相似的问题之后,容易出现一种用习以为常的方式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倾向。这种现象被称为(  )。
  • A. 思维定势
  • B. 原型启发
  • C. 学习准备
  • D. 功能固着
4. (单选题)我们常用电吹风来吹头发,却没想过用它烘干潮湿的衣服,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
  • A. 问题表征
  • B. 原型启发
  • C. 功能固着
  • D. 高原现象
5. (单选题)在过去经验影响下解决问题会带有倾向性,这种问题解决中起作用的因素是(  )。
  • A. 问题情境
  • B. 定势
  • C. 功能固着
  • D. 变式
6. (多选题)学习心理学认为,影响问题解决的定势包括(  )。
  • A. 感觉定势
  • B. 知觉定势
  • C. 思维定势
  • D. 功能固着
7. (单选题)数学老帅问学生们一道问题:“1=5,2=10,3=15,4=20,5=?”学生们毫不犹像的大喊:“25。”这体现了(  )。
  • A. 思维定势
  • B. 原型启发
  • C. 功能固着
  • D. 酝酿效应
8. (单选题)功能固着影响人的思维,其典型的实验是(  )。
  • A. 东科尔盒子问题实验
  • B. 卢钦斯杯实验
  • C. 经济项链问题实验
  • D. 问题情境实验
9. (单选题)刘同学在解一道数学难题时,一直习惯采用以前数学老师教过的方法,结果始终解不出来,刘同学所面临的情况被称为(  )。
  • A. 酝酿效应
  • B. 功能固着
  • C. 反应定势
  • D. 高原现象
10. (判断题)知识的储备是个体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因此知识的储备量越大,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
11. (单选题)小轩遇到商场着火,所在楼层是卖布料的。在紧急情况下,他只想到布是用来做衣服和被褥的,却没有想到布可以作为求生工具。影响小轩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是(  )。
  • A. 酝酿效应
  • B. 功能固着
  • C. 自由联想
  • D. 聚合思维
12. (单选题)不利于培养教学实际中问题解决能力的是(  )。
  • A. 设置难度适当问题
  • B. 帮助学生正确表征问题
  • C. 辅导学生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 D. 由教师提问要求学生配合
13. (多选题)下列因素中,能够促进问题发现和有价值问题提出的是(  )。
  • A. 丰富的知识经验
  • B. 高活动积极性
  • C. 强好奇心和求知欲
  • D. 思维的高依赖性
14. (单选题)当学生对一个问题反复探索而毫无结果时,王老师会引导学生将问题搁置几小时或几天,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这样有助于学生很快找到解法方法。王老师是利用(  )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 A. 酝酿效应
  • B. 功能固着
  • C. 寻找问题的刺激点
  • D. 反应定势​
15. (多选题)下列教学行为中,有利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有(  )。
  • A. 进行重复性机械练习
  • B. 引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
  • C. 分析一题多解的不同思路
  • D. 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16. (单选题)课堂上林老师让学生举例说明塑料瓶的多重用途,只能想到是个装物品的容器,却想不到它还可以插花,做玩具,这种现象属于(  )。
  • A. 功能固着
  • B. 功能迁移
  • C. 功能转换
  • D. 功能变通
17. (单选题)课堂上,老师向某同学提问一个三角形其中一个角的角平分线与对边相交变成几个三角形,同学回答两个。老师又重复问你肯定吗?同学回答肯定。这种情况,学生受到下列哪种因素限制(  )。
  • A. 功能固着
  • B. 原型启发
  • C. 心理定势
  • D. 垂直迁移
18. (判断题)定势的形成往往是由先前的反复经验,它将支配个体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后续的同类问题。(  )
19. (单选题)人们熟悉了杯子是由于喝水的,却不知把杯子倒过来作烛台,这属于(  )。
  • A. 定势
  • B. 功能固着
  • C. 缺乏生活经验
  • D. 粗心大意
20. (多选题)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  )。
  • A. 定势
  • B. 知识经验
  • C. 功能固着
  • D. 问题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