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要求

(单选题)李明在日常学习中对自己不熟悉或复杂的试题都不敢去尝试。该学生的表现符合(  )。

  • A. 期望价值理论
  • B. 目标定向理论
  • C. 自我效能感理论
  • D. 需要层次理论

试题考点

考点名称学习动机理论

考点简介强化理论是行为主义学派的观点。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动机是强化的结果。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中的体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成就动机最初由麦克里兰和阿特金森提出,后来由阿特金森加以发展。韦纳及其同事在20世纪70年代进行了大量关于归因与学习动机的研究表明,个体对成功和失败原因的解释影响着与成就有关的行为。自我效能感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个人对自己是否具有通过努力成功完成某种活动的能力所持有的主观判断与信念。[查看详情]

考点通关《学习动机理论》通关特训题库 第1关  《学习动机理论》通关特训题库 第2关

答案解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习动机理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感影响个体在困难面前的态度,自我效能水平高的个体敢于面对闲难,富有自信心相信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可以克服困难;而自我效能水平低的个体则在困难面前缺乏自信,畏首畏尾,不敢尝试,李明对自己不熟悉或复杂的试题都不敢去尝试,说明他的自我效能水平较低,故他的表现符合自我效能感理论。C项正确。 A项:期待价值理论是早期的一种动机认知理论。它将达到目标的期待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成就目标定向理论是指以内隐能力理论为基础发展而来的一种学习动机理论。A.Elliot等学者认为成就目标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掌握目标、成绩-接近目标、成绩-回避目标。掌握目标的个体关注的是掌握任务,发展能力,获得一种基于自我参照或任务参照的胜任感;成绩—接近目标的个体关注的是如何取得好成绩,得到基于社会比较结果的胜任感和良好的能力评价;成绩-回避目标的学生关注的是如何避免对自身不利的能力的评价,回避社会比较的不胜任结果。他们会倾向选择难度最低或最高的任务。难度低可以回避失败,难度高可以为自己找借口。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同类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