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包括依从、认同和内化。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一般来说,缺乏自信心的人更容易产生从众的行为。例如:某人看见大家都穿阔腿裤,所以自己也穿阔腿裤,就是一种从众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服从可能是由于自愿,也可能是被迫的。服从现象的发生是由于权威的命令及现实的压力。例如:刚入伍的军人不想将被子叠成“豆腐块”,但根据纪律必须叠成“豆腐块”。
1、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依从、认同和内化。
2、态度和品德学习的影响因素:
(1)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学校环境。
(2)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3)其他:个体的智力、年龄、受教育水平等。
3、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有效的说服+树立良好榜样+利用同伴(群体)约定+价值辨析+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
一、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包括依从、认同和内化。
1.依从
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一般来说,缺乏自信心的人更容易产生从众的行为。例如:某人看见大家都穿阔腿裤,所以自己也穿阔腿裤,就是一种从众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服从可能是由于自愿,也可能是被迫的。服从现象的发生是由于权威的命令及现实的压力。例如:刚入伍的军人不想将被子叠成“豆腐块”,但根据纪律必须叠成“豆腐块”。依从阶段的特征是: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此阶段态度与品德水平较低,但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是态度与品德建立的开端环节。
2.认同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认同阶段的特征是:认同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影响认同的因素:榜样的特点、榜样行为的性质、示范的方式。认同的类型包括偶像认同和价值认同:偶像认同,指出于对某人或某团体的崇拜、仰慕等趋同心理而产生的遵从现象;价值认同,指个体出于对规范本身的意义及必要性的认识而发生的对规范的遵从现象。
3.内化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例如:有人看见红灯时,就立刻想到不能闯红灯,如果闯红灯会威胁到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那么即使他看见别人都闯红灯,自己也不会闯,这种现象就是内化。内化阶段的特征: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
二、态度和品德学习的影响因素。
除此之外,个体的智力、年龄、受教育水平等都会对影响个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的影响。
三、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1.有效的说服
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
要注意的是,对于理解能力有限的低年级学生,教师最好只提供正面论据,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考虑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使学生产生客观、公正的感觉,从而相信教师所言,改变态度。
2.树立良好榜样
榜样行为的示范有多种方式:既可以通过直接的行为表现来示范,也可以通过言语讲解来描述某种行为方式,既可以是身边的真人真事的现身说法的示范,也可以借助于各种传播媒介象征性地示范。
3.利用同伴(群体)约定
群体成员共同讨论规定、原则。具体可按如下程序操作:
(1)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
(2)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意识,使学生明白只有改变态度才能更令人满意。
(3)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
(4)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
(5)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每位学生都承担执行计划的任务。
(6)学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改变态度。
(7)引导大家对改变的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
如果态度改变未获成功,则应鼓励学生从第四阶段开始,重新制定方法,直至态度改变。
4.价值辨析
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须经历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
(1)选择阶段:①自由选择;②从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③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进行选择。
(2)赞赏阶段:①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②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
(3)行动:①按自己的选择行事;②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
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1)奖励
①给予奖励时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
②选择恰当的奖励物。
③应该强调内部奖励。
(2)惩罚
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批评、处分、舆论谴责等;二是,取消某种喜爱刺激或剥夺某种权利,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
6.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使个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照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个人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
7.小组道德讨论
小组道德讨论即让学生在小组中就某个有关道德的典型事件进行讨论,以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水平。这是基于科尔伯格道德判断理论而设计的德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