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要求

(单选题)老师在教室时小刚就遵守纪律,老师一离开他就违反纪律,其品德的发展处于(  )。

  • A. 醒悟阶段
  • B. 依从阶段
  • C. 认同阶段
  • D. 内化阶段 ​

试题考点

考点名称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考点简介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包括依从、认同和内化。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一般来说,缺乏自信心的人更容易产生从众的行为。例如:某人看见大家都穿阔腿裤,所以自己也穿阔腿裤,就是一种从众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服从可能是由于自愿,也可能是被迫的。服从现象的发生是由于权威的命令及现实的压力。例如:刚入伍的军人不想将被子叠成“豆腐块”,但根据纪律必须叠成“豆腐块”。[查看详情]

考点通关《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培养》通关特训题库 第1关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培养》通关特训题库 第2关

答案解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态度与品德的发展阶段。态度与品德的发展分为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教师在教室遵守纪律,一离开就违反纪律,主要是表面上接受规范,但对规范的必要性和根据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情绪,属于依从阶段。B项正确 A项:品德不良的改变需要经历一个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醒悟、转变和自新三个阶段。醒悟阶段是指学生开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产生悔过自新的愿望。从态度变化的角度看,醒悟阶段是旧有态度的受挫和新态度的萌生。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是确立自觉遵守态度的开端,是一种较高水平的接受,是规范内化的深入阶段。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这一阶段的学生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有教材将“内化”视为包括依从、认同和信奉在内的品德形成过程,经历了从外到内的转化过程,是社会规范的接受和内化过程。也有教材将“内化”视为等同于“信奉”——学习者对社会规范及其价值原则有了深刻的理解,并持有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之成为自己的一种信念,与原有的价值观念一体化,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对规范的信奉具有高度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坚定性,因而形成稳定的品德。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同类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