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是美国神经病学家、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八个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八阶段: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自主对羞怯与怀疑+主动对内疚+勤奋感对自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独+繁殖感对停滞感+完善对绝望。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八个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1.第一阶段: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
从出生到18个月左右是婴儿期。这是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阶段。也就是婴儿的需要与外界对他需要的满足保持一致。这阶段婴儿对母亲或其他代理人表示信任,婴儿感到所处的环境是个安全的地方,周围人们是可以信任的,由此就会扩展为对一般人的信任。婴儿如果得不到周围人们的关心与照顾,他就会对外界特别是对周围的人产生害怕与怀疑的心理,以致会影响到下一阶段的顺利发展。
2.第二阶段:自主对羞怯与怀疑
从十八个月到三岁是儿童早期。这一时期儿童有了独立自主的要求,想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穿衣、吃饭、走路、拿玩具等。如果父母允许他们独立地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表扬他们完成的工作,就能培养他们的意志力,使他们获得了一种自主感。但是如果成人什么也不需要他们动手,使孩子一直遭到许多失败的体验,就会产生自我怀疑与羞耻之感。
3.第三阶段:主动对内疚
三到六、七岁是学前期。个体在这阶段对周围的环境(也包括他自己的机体)充满了好奇心,如果成人对于孩子的好奇心以及探索行为不横加阻挠,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去自由参加各种活动,耐心地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那么,孩子的主动性就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反之,如果父母对儿童采取否定与压制的态度,就会使他们认为自己的游戏是不好的,自己提出的问题是笨拙的,自己在父母面前是讨厌的,致使孩子产生内疚感与失败感,这种内疚感与失败感还会影响下一阶段的发展。
大部分人容易把自主和主动区分不开。如果说自主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那么主动则是主动帮别人做事情。得先解决好自身才有能力帮助别人,因此是先自主,再主动。
4.第四阶段:勤奋感对自卑
从六、七岁到十二岁是学龄期。学龄期儿童能力日益发展,参加的活动已经扩展到学校以外的社会。这时候,对他们影响最大的是学校中的教师。他们很关心物品的构造、用途与性质,对于工具技术也很感兴趣。这些方面如果能得到成人的支持、帮助与赞扬,则能进一步加强他们的勤奋感,使之进一步对这些方面发生兴趣。做父母的人,不要把孩子的勤奋行为看作为捣乱,否则孩子会形成自卑感,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应该鼓励孩子努力获得成功,努力完成任务,激发他们的勤奋感与竞争心,有信心获得好成绩,还要鼓励他们尽自己最大努力与周围人们发生联系,进行社会交往,使他们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聪明的,任何事情都能做得很好,使他们怀有一种成就感。
5.第五阶段: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从十二岁到十八岁是青年期。青少年对周围世界有了新的观察与新的思考方法,他们经常考虑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们从别人对他的态度中,从自己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中,逐渐认清了自己。此时,他们逐渐疏远了自己的父母,从对父母的依赖关系中解脱出来,而与同伴们建立了亲密的友谊,从而进一步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将来产生一种内在的连续之感,也认识自己与他人在外表上与性格上的相同与差别。认识自己的现在与未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这就是同一性,即心理社会同一感。
埃里克森认为,这种同一感可以帮助青少年了解自己以及了解自己与各种人、事、物的关系,以便能顺利地进入成年期。否则就会产生同一性的混乱。如:怀疑自我认识与他人对自己认识之间的一致性,做事情马虎,看不到努力工作与获得成就之间的关系。同一性混乱,还表现在对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共同点与差异看不清,要么持对立情绪,要么盲目顺从等。在两性问题上也会发生同一性的混乱,认识不到两性之间的同一与差异等。
6.第六阶段:亲密对孤独
从十八岁至三十岁是成年早期。这是建立家庭生活的阶段,这时要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阶段。要建立长期的亲密关系,如果一个人不能与他人分享快乐与痛苦,不能与他人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就会陷入孤独寂寞的苦恼情境之中。
7、第七阶段:繁殖感对停滞感
从三十岁至六十岁是成年中期,这里指的是广义上的繁殖,不仅包括繁衍后代,而且包括人的生产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基本能力和特征。发展顺利的个体表现为家庭美满,富有创造力;反之则陷入自我专注,只关心自己的需要与舒适,对他人及后代感情冷漠以至于颓废消极。
8、第八阶段:完善对绝望
六十岁以后是成年晚期,这一阶段个体的发展受前几阶段发展的影响极大。如果个体在前几个阶段发展顺利,则在这一时期个体获得了自我完满;相反,没有获得完满感的个体将陷入绝望,并因而害怕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