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威信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对学生影响所产生的众望所归的心理效应。教师威信的形成必须经历一定的过程。开始只在某一方面(某一学科)具有威信,以后逐步发展到各个方面(品德、学识、能力等)享有威信。开始只在一部分或少数学生中威信很高,然后逐渐发展到全体学生或绝大多数学生中享有威信。教师威信的有赖于一系列的主客观因素,但最主要是还是有赖于教师自身的主观因素。教师威信实质上反映了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成功地扮演教育者角色、顺利完成教育使命的重要条件。
1、教师威信:良好的师生关系。
2、教师威信两分类:权力威信和信服威信。
3、教师威信的三结构:人格+学识+情感。
4、教师威信的形成过程:开始+形成+巩固。
5、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五好一朋友。
6、教师威信的意义:道德基础、影响结果、积极精神因素。
一、教师威信概述
1.教师威信的概念
教师威信实质上反映了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成功地扮演教育者角色、顺利完成教育使命的重要条件。
2.教师威信的分类
教师的威信有两种:一种是权力威信,一种是信服威信。权力威信是教师根据教育法律法规、学校规章制度、教育传统以及社会心理优势而建立起来的威信。信服威信是由于教师良好的思想品德、教学能力、教学态度与民主作风而使学生自愿接受、内心佩服而树立起来的威信。
3.教师威信的结构
教师威信主要包括了人格威信、学识威信和情感威信三个方面内容。
4.教师威信的发展
教师威信由不自觉威信向自觉威信发展。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有一定吸引力的,是有一定威信的,但这种威信是短暂的“不自觉威信”。随着学生对教师德才方面逐渐了解,师生之间情感的日益加深和融洽,教师的威信就由“不自觉威信”发展成为“自觉威信”了,这才算是真正的威信。当然,教师必须经过不断努力,“不自觉威信”才有可能发展为“自觉威信”,否则“不自觉威信”也可能逐渐消失。
二、教师威信形成的过程
1.开始阶段—学生对教师认同感的产生;
2.形成阶段—教师的榜样性与学生的向师性;
3.巩固阶段—教师与学生的长期交往和共同活动
三、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教师获得威信的基本条件。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是教师获得威信所必需的心理品质。
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教师的仪表、生活作风和行为习惯对威信的获得也有重要影响。
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教师应高度重视与学生的第一次见面,力争在第一堂课从各方面给学生留下好印象,从而奠定“心理定势”,形成初步威信。
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教师除了扮演权威者角色之外,还应当扮演朋友和知己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鼓励者、促进者,使学生觉得教师是真诚的、可信赖的。
四、教育威信的意义
1.教育威信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道德基础;
2.教育威信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劳动的效果;教育劳动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以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威信的高低为转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不仅依赖于教师的正确指导,还依赖于教师的威信。
3.教育威信是教师不断自我完善、自我进取的积极精神因素。教育威信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想品德的形成,它成了教师在学生和教师集体中地位的指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