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就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各种各样的,研究者倾向于将问题分为两类:有结构的问题或界定清晰的问题和无结构的问题或界定含糊的问题。问题解决是指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而采取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的过程。它有两种类型:常规问题解决和创造性问题解决。
1、问题: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2、问题的种类:
(1)有结构的问题:问题的明确性+解法的确定性。
(2)无结构的问题:不明确性+模糊性和开放性。
3、问题解决:指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而采取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的过程。
4、问题解决的类型:常规问题解决和创造性问题解决。
5、问题解决的特征:目的性、序列性和认知性。
6、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理解和表征问题+寻求解答的方案+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决方案+对结果进行检验。
一、问题解决的性质与过程。
1.什么是问题
(1)问题就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2)【解释】这就意味着一定是遇到了某种障碍才叫做问题。比如成人计算1+1=2,这对成人来讲就不是问题,因为并没有障碍。再比如说精卫填海,这就是问题,因为确实有障碍需要被克服。
2.问题的种类
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各种各样的,研究者倾向于将问题分为两类:有结构的问题或界定清晰的问题和无结构的问题或界定含糊的问题。
(1)有结构的问题
有结构的问题有两个基本特征。
第一,问题的明确性。问题的目标很明确,问题解决者可以很确切地知道他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问题的条件是明确给出的,而且问题的条件与目标之间具有对应性,所给的条件是解决问题所必需的、也是充分的。
第二,解法的确定性。从条件通向目标的方法是确定的,有明确的算法规则,可以经过一定的推理转换而得出,而且答案是唯一的,不是模棱两可的。这种问题一般是定义明确的、封闭性的问题。
(2)无结构的问题
与有结构的问题不同,无结构的问题在结构上具有不明确性,在解法规则和答案上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它往往与某些概念原理密切地联系在一起。问题的一个或多个侧面是不明确的,比如问题的目标可能是不明确的。例如,要在城市中新开通一条公交路线,这条路线是怎样的?再比如设计一堂好课,写一篇游记作文,等等。另外,问题的初始条件也可能是不明确的,甚至是不充分的。相应,这种问题的解法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常常没有可以预见的、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有多种解法和思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各种答案都有一定的合理性。
二、问题解决及其特征。
1.含义:问题解决是指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而采取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的过程。它有两种类型:常规问题解决和创造性问题解决。
2.特征:目的性、序列性和认知性。
(1)目的性:问题解决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它总是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状态。这个过程是自觉行为,它是在一定的目的指引下进行的。
(2)序列性: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即认知操作,如分析、联想、比较、推论等。而且这些心理操作是存在一定序列的,一旦序列出错,问题就无法解决。
(3)认知性:问题解决活动必须由一系列认知操作来进行,即通过内在的心理加工实现的。那些只包括一个心理步骤、只需要简单的记忆提取的活动,如回忆朋友的电话号码等不属于问题解决。
(4)【解释】问题解决是一定要具备这三者特征的。如:漫无目的地散步,这就不是问题解决。因为没有目的、更没有认知操作。再比如:骑自行车回家,有目的,但是没有认知性,这也不是问题解决;如,讨论活动方案,这是有目的性、有认知序列的操作,所以这就是问题解决。
三、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
1.理解和表征问题
(1)识别有效信息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就是确定问题到达是什么,也就是发现问题。
(2)理解信息含义
发现问题后,要对问题进行准确的表征。第一步就是对问题进行语言理解,理解问
题中每句话的含义。
(3)整体表征
表征问题的第二步就是集中问题中的所有句子达成对整个问题的全面准确的理解。
(4)问题归类
通过问题的表征阶段后会出现两种状态:一是在问题表征过程中,联想起一个即时的顿悟式的解决方案;二是没有联想到一个即时的解答,那么这时就要寻求解答的方案。
2.寻求解答的方案
这一步也就是提出假设的阶段,在寻求解答时,可能存在两种一般的途径:算法式和启发式。
(1)算法式
一个算法式就是为了达到某一个目标或解决某一个问题而采取的一步一步的程序。如拼拼图,存在一种固定的程序,如果你找到了就能很快解决问题。
(2)启发式
所谓启发式就是使用一般的策略试图去解决问题。这种一般的策略可能会导致一个正确的答案。常用的启发式方法有手段目的分析法、逆向反推法、爬山法、类比思维。
①手段目的分析法:将目标划分程序多子目标,将问题划分成许多自问题寻找解决每一个字问题的方法。
②逆向反推法:从目标开始,退回到未解决的最初问题,这种方法对解决几何证明题又是非常有效。
③爬山法:基本思想就是先设定一个目标,然后选取与起点邻近的未被访问过的任意一点,向目标方向移动,逐步逼近目标。
④类比思维:当你面对某种问题情景时,你可以运用类比思维,先寻求与此有些相似的情境的解答。
3.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决方案
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实施到实际中去的过程。也就是说,当表征某个问题并确定某种解决方案后,就要执行计划、尝试解答。
4.对结果进行检验
当选择并完成某个解决方案之后,还应该对结果进行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