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苛勒生活的年代,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正在盛行,但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虽然很多简单行为的习得可以用S-R联结的形成来解释,但是对于复杂行为的习得而言,仅用S-R联结的形成来解释则过于简单化。因此,在1913-1917年期间,苛勒对黑猩猩的问题解决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从而提出了与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相对立的第一个认知学习理论——完形-顿悟说。
1、实验:黑猩猩实验。
2、主要观点:顿悟、完形。
3、顿悟说与试误说的关系。
一、苛勒的黑猩猩实验。
笼子外放有食物,食物与笼子之间放有木棒。对于简单的棒子问题,黑猩猩只需要使用一根木棒就能获取食物,复杂的棒子问题则需要黑猩猩将两根木棒接在一起,方能获取食物。在解决复杂棒子问题的情境中,最初只见黑猩猩一会儿用小木棒、一会儿用大木棒来回拨弄香蕉,但怎么也够不着。不得已,他只能把两根木棒握在手里挥舞着,突然之间,它无意把小木棒插进了大木棒,使两根木棒接起来变成了一根长木棒,并马上用它够到了香蕉。
苛勒通过对黑猩猩问题解决行为的分析,发现黑猩猩在面对问题情境时,在初次获取食物的行为不成功之后,并未表现出盲目的尝试——错误的紊乱动作,而是坐下来观察整个问题的情境,后来突然显出了领悟的样子,并随即采取行动,顺利地解决了问题。由此,苛勒指出,“真正的解决行为,通常采取畅快的、一下子解决的过程,具有与前面发生的行为截然区分开来而突然出现的特征”。这就是所谓顿悟,而顿悟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建一种心理完形。其基本观点有两点:
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个体利用自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及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而不是动作的累积或盲目的尝试。顿悟虽然常常出现在若干尝试与错误的学习之后,但不是桑代克所说的那种盲目的、胡乱的冲撞,而是在作出外显反应之前,在头脑中要进行一番类似于“验证假说”的思索。
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完形是一种心理结构,它是在机能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结构,是对事物的关系的认知。所谓完形,原是徳文中Gestalt(格式塔)一词的译名。因此,格式塔学派所说的“完形”实际上就是“结构”。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解决,都是由于对情境中事物关系的理解而构成一种“完形”来实现的。这种“完形”倾向具有一种组织功能,能填补缺口或缺陷,使有机体不断发生组织和再组织,不断出现一个又一个完形。例如,在黑猩猩接棒取物的实验中,黑猩猩不是因偶然看到棒子,拿起来玩弄,而偶然得到笼外的事物;而是往往先看一看目的物,考虑到所要达到的目的,再开始接棒取物的。它的行为是针对食物(目标),而不仅是针对棒子(手段和工具)的。这就意味着,动物领会了食物(目标)和棒子(工具)之间的关系,在视野中构成了食物与棒子的完形、才发生了接棒取物的动作。
二、顿悟说与试误说的关系。
1.顿悟表现在发现问题、发现解决问题的手段和线索,以及提出可靠的假设之时;尝试错误表现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探索问题的原因和验证不可靠的假设之时。尝试错误是顿悟的前提;顿悟则是尝试错误的最终结果。尝试错误往往表现在外,较多地表现在行为特征和操作方式上;顿悟则形之于内,较多地表现在心理活动上。
2.顿悟说认为当人遇到问题时,会重组问题情境的当前结构,以弥补问题的缺口,以达到新的完形,从而联想起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这一过程的的突出特点是顿悟,即对问题情境的突然领悟。
3.试误说认为学习实质上是通过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而自动形成刺激即反应的联结,形成新的条件作用。根据试误说的原理,桑代克提出了练习律、准备律和效果律三个学习定律,并总结了五个学习原则,分别是多重反应的原则、心向和态度的原则、反应的选择性原则、同化或类比的原则、联想交替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