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过程主要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系统化、演绎、归纳、类比等思维操作方法,对事物和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
1、思维的过程: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分类+抽象和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
2、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一、思维的过程。
1、分析和综合
(1)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或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简而言之,分析就是从整体到部分的过程。比如说,相亲时,面对他或她的时候,我们总会从各个角度去评价对方,这个男生个子高大、皮肤挺白、衣服整洁、有正式工作等等,这就是当面对相亲对象这一整体时,总会从各个角度、方面去考虑他,就是分析的过程。
(2)综合,是在头脑里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考虑的思维过程。也就是部分到整体的过程。接着上述案例说,通过对他各方面情况的分析,我们通常会说,“这个人整体上不错,适合结婚”,亦或是“这个人不是我理想中的另一半,不适合结婚”等之类的结论,这就是综合的过程,通过对各个方面进行考察之后,从整体上去考虑事物,得出结论。
因此,分析和综合,恰好是相反的过程,分析是整体到部分,而综合是部分到整体,两者为思维的基本过程。
2、比较和分类
(1)比较,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及其相互关系的思维过程。比较的最终目的是找到相同点和不同点。比如说皮球和西瓜的相同点有形状圆圆、表面光滑等,而不同点是皮球内部是气体、西瓜内部是果肉,皮球是玩的,西瓜是吃的等,这就是比较。
(2)分类,是在头脑中根据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将两者归为不同种类的过程。根据上一例子的表述,皮球和西瓜是不同的两个事物,皮球属于玩具,而西瓜属于水果,这是分类的过程。
因此,比较和分类是递进的关系,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时,先是特征上的比较,进而是类别上的分类。
3、抽象和概括
(1)抽象,是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并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简单说,抽象就是从多个特征中找到本质特征,是由多到一的过程,即找本质。比如说我和大家(学员)都称之为人,我们在肤色、身材、身高、国籍等方面具有类似特征,但是我们的本质特征,区别于动物的特征是这些吗?你会发现我们虽说具备很多共同特征,但是只有其中一部分才属于本质特征,即有思维、能直立行走。
(2)概括,是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使之普遍化的思维过程。概括是在抽象的基础上,把刚刚的本质特征进行推广,是由一到多的过程,只要具备这个本质特征的就属于此事物,即下定义。接着上述例子阐述,凡是能进行思维,可以直立行走的就是人。如果具备这两个本质特征,那就是属于人,这就是概括的过程。
因此,抽象和概括也是递进的过程,先找本质,先抽象,随即下定义,进行概括。
4、具体化和系统化
(1)具体化,是用一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用理论指导实践活动的过程。这是从一般到具体的过程。比如说教招考试中的案例分析题目,就需要我们运用具体化的思维过程。例如“请运用教学原则分析上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哪些教学原则。”这类题目就是需要从八大教学原则这一理论入手,分析题干中的具体案例,这就是具体化。
(2)系统化,是把学到的知识分门别类地按一定程序组成层次分明的整体系统的过程。也就是说,知识点原先是琐碎的、零散的,为了方便记忆和理解,需要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成一个整体,以形成知识体系,就是系统化。比如说我们在授课过程中,讲义上呈现的表格或是教师总结的框架等,就是对知识点的整合,是思维的系统化。
二、思维的基本形式。
思维的基本形式包括概念、判断、推理。
(1)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是思维的最基本形式,是构成人类知识的最基本成分。概念一般都涉及以下要素:
第一,名称,即代表概念的词语、符号;
第二,内涵,即这类事物所共有的关键特征;
第三,外延,即这一概念所代表的具体事物(实例)的范围。
不同的学科对概念的分类是不相同的,如在哲学上,亚里士多德曾把概念分为关系的、实质的、定性的和定量的概念四类。在教育心理学上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分类:
①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
这是加涅提出的分类:具体概念是指能通过直接观察获得的概念——如“鱼”是一个具体概念。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接触鲫鱼、草鱼、鲤鱼等鱼类的基础上,可以形成鱼的概念,这一概念即是具体概念。
具体概念以是否能找到具体事物来表示这一概念为标准:如,“书”、“电脑”“教师”,就是具体概念。
抽象概念是指不能通过观察获得的概念,只能通过概念的定义而获得的概念。例如,“可持续发展”、“教育”、“速度”、“文化”等就是抽象概念,抽象概念也叫定义概念,在发展上,按概念的抽象程度来说,抽象概念比具体概念高。
②初级概念和二级概念
这是奥苏贝尔根据概念的抽象程度提出的分类。概念中的关键特征,可以通过直接观察概念的许多正反例证,从中分析、揭示出来的概念,称为初级概念,也叫一级概念。年幼儿童只能在亲身接触的具体经验中进行抽象,从而获得同类事物的共同属性,这种抽象被称为一级抽象,所获得的概念叫一级概念。二级概念是通过掌握概念的定义而获得的,如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能掌握抽象概念间的关系,这种抽象叫二级抽象。通过二级抽象所获得的概念叫二级概念,在发展上,二级概念的抽象水平高于一级概念。
③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
这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日常概念又叫前科学概念,是指未经专门教学,在同他人日常交往和积累个人经验的过程中掌握的概念。其内涵受狭隘的经验所限制,往往被不适当地扩大或缩小。例如儿童认为会飞的动物是鸟,这就是前科学概念。科学概念是学生通过教学获得的。科学概念的意义只有在概念体系中通过概念的相互关系才能被揭示出来。如“鸟是有羽毛的动物”,就表示了一个科学概念。
(2)判断是用概念去肯定或否定事物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形式。它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判断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之分。
(3)推理是从已知的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推理可分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