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内容

记忆过程

记忆过程包括三个环节:识记、保持和遗忘、回忆和再认。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保持是指将知识和经验巩固在人脑中过程。遗忘有两种体现:一是对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回忆或再认;二是回忆或再认是发生错误。回忆是指不在眼前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再认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出现时能识别出是以前经历过的。

通关题库

考试要点

1、记忆过程:识记+保持和遗忘+回忆和再认。

2、识记:无意识识记+有意识识记;机械识记+意义识记。

3、保持:将知识和经验巩固在人脑中过程。

4、遗忘两种体现:对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回忆或再认+回忆或再认时发生错误。

5、遗忘的原因:记忆痕迹消退说+干扰抑制说+同化说+动机说+提取失败说。

6、遗忘的规律:艾宾浩斯绘制“遗忘曲线”。

7、回忆和再认能回忆一定能再认,但是能再认不一定能回忆。

考点详情

(一)识记

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识记划分为以下几种:

1.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1)无意识记是指没有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识记。举个例子:张华偶然性的记住了一个路人的模样。此时他的记忆是没有目的,也没有意志的努力,所以是无意识记。

(2)有意识记是指有目的的,需要意志努力的识记。举个例子:学生学习背课文就是一种有意识记。

2.根据识记的方法,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1)机械识记是指采用多次机械重复的方法进行识记,为死记硬背。

(2)意义识记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为理解性识记。

(二)保持和遗忘

1.保持是指将知识和经验巩固在人脑中过程。

2.遗忘有两种体现:一是对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回忆或再认;二是回忆或再认时发生错误。举个例子:老师上课提问“泛智教育”是谁的观点?学生不能回答,这叫遗忘。或是学生回答赫尔巴特,说明学生在回忆时发生了错误,这也叫做遗忘。

3.遗忘的原因有。

(1)记忆痕迹消退说

该理论认为造成遗忘的原因是得不到强化。举个例子:学生学习后没有复习巩固因而对知识造成了遗忘,此时遗忘的原因即没有得到强化。

(2)干扰抑制说

该理论认为造成遗忘的原因是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如:学生学习时,旧知识对新知识造成了干扰,导致对新知识发生了遗忘。

(3)同化说

该理论认为造成遗忘的原因是用高级概念代替低级的概念,是一种积极的遗忘。举个例子:旧概念:鸟是会飞有毛的动物。新概念:当我们学习了鸵鸟后,发现我们需要改变关于鸟的概念,从而遗忘了以往的旧概念。此时就是用高级概念代替了低级的概念。

(4)动机说

该理论认为造成遗忘的原因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举个例子:小明由于过于紧张造成了考试的失败,即由于情绪的压抑引起的。

(5)提取失败说

该理论认为造成遗忘的原因是由于失去了线索或线索错误。举个例子:我们常说的提笔忘字即提取失败。

4.遗忘的规律。

19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绘制了“遗忘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遗忘进程是不规律的,是先快后慢的,呈负加速的,因此在学习中应该及时复习。

5.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数量太多)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4)识记的方法;

(5)时间因素;

(6)情绪和动机也影响着遗忘的进程。

(三)回忆和再认(合在一起叫再现)

1.回忆是指不在眼前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举个例子:我们做主观题时,就是在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知识。

2.再认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出现时能识别出是以前经历过的。举个例子:我们做选择题的时候,答案已经呈现,看我们是否能够识别出来。

能回忆一定能再认,但是能再认不一定能回忆。

思维导图

考点试题

1. (单选题)在路上遇见小时候的同伴,虽然叫不出他(她)的姓名,但确定是认识的,此时的心理活动是(  )。
  • A. 重现
  • B. 保持
  • C. 回忆
  • D. 再认
2. (多选题)哪些学习材料容易被学生遗忘?(  )
  • A. 不重要的
  • B. 无意义的
  • C. 识记次数和识记时间较少的
  • D. 系列材料的中间部分
3. (单选题)学生在做问答题时所使用的记忆过程主要是(  )。
  • A. 识记
  • B. 保持
  • C. 再认
  • D. 回忆
4. (单选题)记忆的首要环节是(    )。
  • A. 保持
  • B. 再认
  • C. 回忆
  • D. 识记
5. (单选题)记忆的过程包括以下哪几个基本环节()
  • A. 识记、保持和遗忘
  • B.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 C. 保持、再认或回忆
  • D. 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6. (判断题)记忆过程中的保持环节,是把识记过的事物以一定的形式存储在头脑中的过程。这种过程是一种富于变化的动态过程。()
7. (单选题)在考试时完成填空题的过程是记忆过程的()。
  • A. 记忆
  • B. 保持
  • C. 再认
  • D. 回忆
8. (多选题)学生小王总是在快要考试时才会花很多时间看书,平时几乎从不花时间来复习老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在复习时,小王常常是课本上有什么内容就看什么内容,什么内容在前就先看什么内容,什么内容在后就后看什么内容,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有哪些?()。
  • A. 时间
  • B. 识记材料的性质
  • C. 系列位置效应
  • D. 学习程度
9. (单选题)记忆过程包括()。
  • A. 识记、保持和遗忘
  • B. 识记、再认和回忆
  • C. 识记、保持和联想
  • D. 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
10. (单选题)学生在闭卷考试时,头脑中呈现简答题答案的心理活动属于( )。
  • A. 识记
  • B. 保持
  • C. 再认
  • D. 重现
11. (单选题)人类记忆的保持过程中,记忆内容会( )。
  • A. 质变
  • B. 量变
  • C. 不发生变化
  • D. 量变和质变
12. (多选题)影响遗忘的因素有( )。
  • A. 识记材料的性质
  • B. 识记者的态度
  • C. 识记材料的数量
  • D. 识记的方法
13. (单选题)心理学研究表明,进入初中以后,中学生的( )超过机械识记,并呈直线上升的趋势。
  • A. 有意识记
  • B. 抽象识记
  • C. 无意识记
  • D. 意义识记
14. (多选题)除时间因素外,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还包括( )。
  • A. 学习程度
  • B. 学习态度
  • C. 学习材料的系列位置
  • D. 学习材料的质量和数量
15. (判断题)一般来说,情绪记忆保持最长久,遗忘最慢;形象性记忆材料也容易保持较长的时间;动作记忆和语词逻辑记忆忘得最快。在语词逻辑记忆中,有意义的材料比无意义材料保持效果好。( )
16. (单选题)就识记效果而言,直观形象的材料比语词的材料好些,视觉的材料比听觉的材料好些,有韵律的材料比无韵律的材料容易识记,这说明( )。
  • A. 识记材料的数量影响识记效果
  • B. 识记材料的质量影响识记效果
  • C.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影响识记效果
  • D. 识记的方法任务影响识记效果
17. (判断题)在对学习材料理解的基础上,依据学习材料的内在联系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而进行的识记是意义识记。( )
18. (判断题)记忆有四个基本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 )
19. (判断题)识记过程就是记忆过程。( )
20. (多选题)在一份书面学习材料中,记忆效果最好的位置往往是(  )。
  • A. 开始部分
  • B. 结尾部分
  • C. 中间部分
  • D. 不一定
21. (单选题)小丽学完一个单词之后,为了防止遗忘,采取复述的方法记忆单词,这属于记忆的(  )环节。
  • A. 识记
  • B. 保持
  • C. 再现
  • D. 回忆
22. (单选题)期末考试中,考生发现作文题是老师抽中的原题。考生的主要记忆活动是(  )。
  • A. 识记
  • B. 保持
  • C. 再认
  • D. 回忆
23. (单选题)在街上碰到了多年未见面的小学数学老师,这个过程中的主要记忆活动是(  )。
  • A. 识记
  • B. 保持
  • C. 再认
  • D. 回忆
24. (单选题)考试试题中,设置简答题、论述题的目的,主要时考察学生记忆活动中的(  )。
  • A. 回忆
  • B. 再认
  • C. 识记
  • D. 再造想象
25. (单选题)学生进行期末考试时,主要的记忆活动是(  )。
  • A. 回忆
  • B. 再认
  • C. 识记
  • D. 保持
26. (单选题)小明在学习“三角形”这一概念时,联系之前学过的“角”的概念弄清楚三角形的意义,最后将它纳入自己的知识系统,保留在记忆中。这种记忆的方法属于(  )。
  • A. 无意识记
  • B. 有意识记
  • C. 机械识记
  • D. 意义识记
27. (单选题)通过反复感知而识别、记住某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印象的过程称为(  )。
  • A. 识记
  • B. 再认
  • C. 回忆
  • D. 保持
28. (单选题)小虎觉得自己不擅长学习,比如,背了好几天的课文,到默写的时候一句话都想不起来。该现象体现了(  )。
  • A. 首因效应
  • B. 近因效应
  • C. 词优效应
  • D. 舌尖现象
29. (单选题)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  )。
  • A. 保持
  • B. 再认
  • C. 回忆
  • D. 识记
30. (判断题)熟练的动作遗忘最快,抽象材料遗忘最慢。(  )
31. (单选题)闭卷考试时,学生在头脑中呈现问答题答案的心理活动属于(  )。
  • A. 识记
  • B. 保持
  • C. 再认
  • D. 回忆
32. (单选题)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所呈现的趋势是(  )。
  • A. 时快时慢
  • B. 快者愈快
  • C. 先慢后快
  • D. 先快后慢
33. (单选题)小学生通过一遍一遍地读写来记住生字,这是记忆的(  )。
  • A. 识记
  • B. 保持
  • C. 再现
  • D. 回忆
34. (单选题)使用复述与复习策略,主要目的在于(  )。
  • A. 保持信息
  • B. 应用信息
  • C. 理解信息
  • D. 转换信息
35. (多选题)下列情境与遗忘理论匹配正确的有(  )。
  • A. 瑶瑶在记单词时,往往最开始记的和最后记的几个单词记忆效果最好——消退理论
  • B. 小婷跟朋友聊起了一部纪录片,明明知道这部纪录片的名字,却就是说不出来——提取失败理论
  • C. 朵朵在看书时,发现看了后面的内容又忘了前面的,看了前面的又忘了后面的——前摄抑制理论
  • D. 高二学生小红回忆初中物理知识时,对其知识结构、公式、原理记忆犹新,但怎么也记不起其中的例题、习题——干扰理论
  • E. 从北京回来几年后,小轩更多记得的是在北京发生的开心的事情,而那些令她伤心难过的事情她慢慢都不记得了——压抑理论
36. (单选题)回到故乡的老华侨看到某种植物,虽然多年未见,但他确信是认识的。此时,他的心理活动属于(  )。
  • A. 重现
  • B. 保持
  • C. 回忆
  • D. 再认
37. (单选题)小杰在学习上比较灵活,变通,他习惯于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觉得自己在背书的过程中往往会把难的内容放在开头和结尾,简单的放在中间,实际上反映了影响遗忘的因素(  )。
  • A. 识记者的态度
  • B. 识记材料的性质
  • C.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 D. 识记材料的数量
38. (单选题)遗忘实际上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这种观点是遗忘(  )。
  • A. 消退说
  • B. 同化说
  • C. 干扰说
  • D. 提取失败说
39. (单选题)小芳发现,学过的知识当天复习的效果明显优于一周后复习的效果,这充分说明了(  )的重要性。
  • A. 分散复习
  • B. 及时复习
  • C. 定期复习
  • D. 过度复习
40. (多选题)解释遗忘原因的理论有(  )。
  • A. 衰退说
  • B. 干扰说
  • C. 压抑说
  • D. 提取失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