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的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班级是学校管理的基层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也是开展其他教育活动的基层组织。16世纪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1、班级定义: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有固定的人数。
2、班级地位:基层组织、基本单位。
3、正式使用: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4、班级功能:社会化+个性化。
5、班级结构: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
6、班级组织建构原则:有利于教育(首要)+身心发展+目标一致。
一、班级定义+地位。
1、班级的定义: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的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
2、班级的地位:班级是学校管理的基层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也是开展其他教育活动的基层组织。
3、“班级”一词:16世纪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二、班级功能。
1、社会化功能
(1)传播社会价值
班级能够传递社会主流的价值观给学生,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社会价值,帮助他们能够顺利的融入社会。
(2)传递行为规范
班级能够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保证班级的活动井然有序的进行,也让学生习得相应的行为规范。
(3)培养社会角色意识
班级学生通过在班级内部扮演各种角色,从而学会承担相应的责任,履行相应的义务,提高个人的角色意识。
2、个性化功能
(1)满足学生个体需要
班级通过对各种资源的协调,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包括生理、安全、社交、尊重等等。
(2)诊断学生优劣势学生能够通过参与班级的各项活动,了解和判断自己的优势以及不足。
(3)纠正学生缺点
在了解自身优劣势的基础上,班主任可以通过各方面工作,帮助学生纠正自身的缺点,从而积极向上。
(4)促进学生的发展
通过纠正学生各方面缺点,从而能够调动学生各方面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三、班级结构。
1、正式组织
(1)班级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群体,它反映正式组织层面与个人属性层面的需求,在结构上存在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2)班级是由学生组成的正式组织,旨在实现班级组织的公共目标。这是一种制度化的人际关系。每个班级组织都有工作目标,都要建立根本班级分工的组织机构。
(3)我国中小学班级的正式组织一般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对全班负责的角色,即班干部;
第二层是对小组工作负责的角色,即小组长;
第三层是只对自身的任务负责的角色,即小组一般成员。
(4)正式组织结构与学校组织结构基本一致,基本都是金字塔形。正式组织大多是预先决定好时间、场所和活动内容,要求班级每一位成员接受。
2、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是源于班级组织的个人属性层面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在共同的学习与活动中基于成员间的需求、能力、特点的不同,从个人的好感出发而自然形成的。作为个人属性的需求,往往要求安逸。它没有定员编制,没有明确的组织形态,但它却是客观存在的。非正式组织强调的是情感的沟通和非正式的互动与交往,它的行为方式是比较松散的、非规范性的。
四、班级组织建构原则。
1、有利于教育的原则
有利于教育的原则是班级组织建立的一条首要的原则。当其他的原则与其发生冲突的时候,其他原则都必须无条件地服从这一原则。班级组织的建立,必须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任何影响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举措,都不能作为班级组织建构原则的基础。
2、目标一致的原则
组建班级的建构很重要一点,就是被组建的人群在基本目标上应该是一致的。
3、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
青少年儿童的身心正处于发展时期,班级组织的建构不仅要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而且还应该有利于青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