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即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行为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结构,主要包括性格、气质、和自我调控等方面。
1、定义: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行为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2、包括:性格、气质、和自我调控。
3、特征: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复杂性+社会性。
4、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结构: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5、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生物遗传+社会文化+家庭教养+同辈群体+学校教育+个人主观因素。
一、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即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行为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结构,主要包括性格、气质、和自我调控等方面。
二、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
(1)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和环境、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人与人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格特点。
(2)此特点强调人和人的差别,也可称为人格的“差异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米养百种人”等名言俗语都是独特性的体现。
2.稳定性
(1)人格具有稳定性。在行为中偶然发生的、一时性的心理特征,不能称为人格。
(2)这里的稳定性,一方面表现为跨时间的持续性。例如个体的人格特征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趋于稳定,不会变来变去。另一方面表现为跨情境的一致性。个体的行为虽然随情境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但人格特征是基本一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是体现着人格的稳定性。
3.统合性
(1)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
(2)人格的统合性也称为人格的“综合性”,此特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一个人的人格是多种心理成分和要素的整合,如人的情感、价值观、思维、习惯等统一构成一个完整的人格,各个系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如果是某个“系统”失去了统一的指挥控制,便会分裂出多个人格,看起来像两个人或多个人在一个身体里。例如网络剧“七个我”所演的人格分裂,就是人格的统合性出现问题,出现多重人格。
4.功能性
(1)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会决定某些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
(2)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格,面对活动也是截然不同的表现。例如,有的人遇到困难,会奋力拼搏;有的人遇到困难,却懦弱退缩。这就是人格功能性的体现。
5.复杂性
(1)人格的复杂性是指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物种,任何一个人都是一个道不尽说不完的故事。
(2)都说人是最复杂的动物,是由于人格的复杂性构成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体现了人格的复杂性。
6.社会性
(1)人格的社会性是指社会化把人这样的动物变成社会的成员。人格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人格是在个体遗传和生物基础上形成的。受个体生物特性的制约。
(2)人除了是自然人,还是社会性动物,作为社会成员,受社会属性的制约。所以我们不同人格反映出来的行为都要遵循社会的行为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社会风俗等,如我们饿了不会去抢夺事物,而是赚钱获取,符合社会规则。
三、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结构。
1.本我:遵循快乐原则。本我包含基本的内驱力和反射,处于“潜意识”状态,它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这个人格其实可以理解为“欲望的集合体”,只要能满足自己的欲望的行为都可以去做。
2.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自我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其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与超我间的矛盾。自我是永久存在的,超我和本我又几乎是永久对立的,为了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自我需要进行调节。若个人承受的来自本我、超我和外界的压力过大而产生焦虑时,自我就会启动防御机制。防御机制有:压抑、否认、抵消、投射、升华等。这个人格其实就是现实生活中的那一个现实的人格。
3.超我:遵循道德原则。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其机能主要是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我经常用一句话说,他就是每个人人格中的“白子画”,具备崇高的道德责任感。
四、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第一,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第二,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通常智力、气质这些与遗传因素关系较密切,而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更密切;第三,人格发展过程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2.社会文化因素
第一,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第二,社会文化对个人的影响力因文化强弱而异,社会对顺应要求越严格,其影响力越大;第三,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
3.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分为以下三类:
(1)权威型教养方式。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在子女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来控制,表现得消极、被动、缺乏安全感、退缩、服从、胆怯,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
(2)放纵型教养方式。放纵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有时会失控。孩子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唯我独尊等。
(3)民主型教养方式。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与孩子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的引导。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更有可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孩子。
4.同辈群体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同伴的影响会越来越强,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会超越父母的影响。与父母的关系相比,中小学生与同龄伙伴的交往更加自由和平等。与同辈群体的交往使儿童能够进行人际关系和交流的探索,并发展人际敏感性,奠定儿童今后社会交往的基础,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和人格的发展。一方面,同辈群体是儿童学习社会行为的强化物;另一方面,同辈群体又为儿童的社会化和人格发展提供社会模式或榜样。为了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教师和父母要关注学生或子女交往的对象,以及他们是否有正确价值观和良好道德索质,要引导他们学会正确选择朋友。
5.学校教育因素
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不同的教师领导风格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不同。学生在独裁型、放任型和民主型的教师领导风格下,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点。教师的公正性对学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学生非常看重教师对他们的态度是否公正和公平。学生需要老师的关爱,在教师的关爱下,他们会朝着老师期望的方向发展。这种由教师期望引起的效应叫“皮格马利翁效应”。同伴群体对学生的人格也具有巨大的影响,对人格发展具有“弃恶扬善”的作用。
6.个人主观因素
社会上各种影响因素,道德要为个人接受和理解,才能转化为个体的需要、动机和兴趣,才能推动他去思考与行动。另外,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人格特征形成的作用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日益增强。
此外自然物理因素、自我调控因素等也对人格的形成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