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是指激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推动力量。需要转为动机,除了需要必须有一定的强度,还需要适当的客观条件,即诱因。根据引起动机的原因,把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根据动机内容的性质,可把动机区分为高尚的动机和低级的动机。根据动机的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的时间,可把动机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根据动机在活动中的作用不同,将动机分为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
1、概念:内部推动力量。
2、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诱因。
3、动机的分类:内部+外部、高尚+低级、远景性+近景性、主导+辅助。
4、动机的功能:激发+指向+维持和调节功能。
一、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指激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推动力量。需要转为动机,除了需要必须有一定的强度,还需要适当的客观条件,即诱因。
二、动机产生的条件。
1.内在条件是需要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与需要紧密联系,但它又不同于需要。只有当需要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成为推动或阻止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力。
2.外在条件是诱因
能够引起个体动机并满足个体需要的外在刺激,称为诱因。凡是使个体趋向或接受某种刺激而获得满足的,称为正诱因;凡是使个体逃离或躲避某种刺激而获得满足的,称为负诱因。
补充:
由需要转化为动机的两个条件并不是绝对的,当其中一项达到满足程度时,另一条件即使不具备或不充分,也能引起人们的动机行为。所以,一般认为人的动机行为既可由需要引起,也可由外界事物引起,但往往是内在条件与外在条件交互影响的结果。
三、动机的分类。
1.根据引起动机的原因,把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外在动机是指推动活动的动机是由外力诱发的。例如,为了得到父母或老师的嘉奖或躲避老师的批评而学习。这些动力均来自于外部,因此被称为“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推动活动的动机是由个体自身激发,是由个体的自尊心、责任感、荣誉感、求知欲等内在因素引起的,因为从事这项活动,个体会感到愉快、满足,不需要外力的推动。例如,一个学生并未受到老师或家长的表扬,但学习本身给他带来了愉悦和充实的感觉,于是他仍然努力学习。这种动机是由个体内部因素激发的,被称为“内在动机”。
2.根据动机内容的性质,可把动机区分为高尚的动机和低级的动机。
高尚动机是指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动机。例如,从人民、民族、国家和集体利益出发的动机就是高尚动机。低级动机又被称为“卑劣动机”,是指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动机。例如,有的官员认为当官是为人民服务,是人民的公仆,而有的官员认为当官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各种欲望,方便自己。前者就是高尚动机,后者就是低级动机。
3.根据动机的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的时间,可把动机区分为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
远景性动机的影响范围大,作用时间长,而且比较稳定。近景性动机的影响范围小,只对个别的具体活动起作用,作用时间较短,且不够稳定,常受个人情绪和兴趣的影响。例如,一个师范生认真学习,有的是为了今后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有的是为了当前的考试。
4.根据动机在活动中的作用不同,将动机分为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
人的活动往往由几种动机来推动,对行为具有决定、支配作用的动机便是主导动机。主导动机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个体的成长,主导动机会不断发展和变化。例如,刚入学的小学生其学习的主导动机,可能是得到家长的赞扬、得到同伴的认可等,随着时间的发展,学习的主导动机变成对学习本身的喜爱等。辅助动机是对行为起着辅助作用的、次要的动机。主导动机对行为具有决定作用;辅助动机则强化主导动机,坚定主导动机所指引的方向。
四、动机的功能。
1.激发功能,又叫激活功能、引发功能。指的是动机能激发起机体产生某种活动。例如,饥饿者对食物有关的刺激、干渴者对水有关的刺激反应特别敏感,因此也易引发机体寻觅活动。
2.指向功能,又叫定向功能。指的是动机使机体的活动针对一定的目标或对象。例如,在成就动机的支配下,知识分子放弃舒适的生活条件而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或者在学习动机的控制下,学生的活动指向与学习相关的目标,如书籍、教室等,而在娱乐动机的控制下,学生的活动指向娱乐设施。动机不同,活动的方向和他所追求的目标也不同。
3.维持和调节功能,也叫强化功能。指的是当活动产生后,动机要维持这种活动,使它坚持进行下去,并及时调节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当活动指向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动机就获得强化,活动就会持续下去。当活动偏离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动机得不到强化,活动就会逐渐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