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内容

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品质有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范围又称又称注意的广度 ,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它反映的是注意品质的空间特征。比如有的人能一目十行,而有的人只能一目一行就是体现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也称为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保持时间的长短。这是注意的时间特征。但衡量注意稳定性,不能只看时间的长短,还要看这段时间内的活动效率。

通关题库

考试要点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考点详情

(一)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范围又称注意的广度,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它反映的是注意品质的空间特征。比如有的人能一目十行,而有的人只能一目一行就是体现注意的范围。

提高注意的范围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而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有:

1.注意对象的特点,注意的广度因注意对象的特点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一般说来,注意对象的组合越集中,排列越有规律,相互之间能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注意的范围就越大。

2.活动的性质和任务,活动任务越复杂,越需要关注细节的注意过程,注意的广度会大大缩小。

3.个体的知识经验,一般来说,个体的知识经验越丰富,整体知觉能力越强,注意的范围就越大。

(二)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也称为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保持时间的长短。这是注意的时间特征。但衡量注意稳定性,不能只看时间的长短,还要看这段时间内的活动效率。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是注意的分散,,有称为“分心”。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

影响注意稳定的因素有:

1.注意对象的特点,注意对象本身的一些特点影响到注意在它上面维持的时间长短。一般来说,内容丰富的对象比单调的对象更能维持注意的稳定性。

2.主体的精神状态,除了外部刺激物的特点之外,个体的主观状态也影响注意的稳定性。一个人身体健康,情绪良好,精力充沛,就会在学习和工作中全力投入,不知疲倦。相反,一个人处于失眠、疲劳、疾病状态,或者情绪受挫的情况下,注意无法保持稳定,活动效率也会大大降低。

3.主体的意志力水平,注意的稳定性实际上就是保持良好的有意注意,因此也需要有效地抗拒各种干扰。主体具备坚强的意志力,就可以战胜各种困难,克服自身缺点和不足,始终如一地保证活动的进行和活动过程的高效率。

(三)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

构成注意分配的条件:

1.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至少有一种应是高度熟练的,当一种活动达到自动化的熟练程度时,个体就可以集中大部分精力去关注比较生疏的活动,保证几种活动同时进行。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有联系的活动才便于注意分配。这是因为活动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形成固定的反应系统,经过训练就可以掌握这种反应模式,同时兼顾几种活动。

(四)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例如,例如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从ppt转移到课本上。

注意的转移不同于注意的分散。前者是根据任务需要,有目的地、主动地转换注意对象,为的是提高活动效率,保证活动的顺利完成,如看完一堂录像教学课,要求学生转而互相讨论。后者是由于外部刺激或主体内部因素的干扰作用引起的,是消极被动的。注意的分散违背了活动任务的要求,偏离了正确的注意对象,降低了活动效率。

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

1.对原活动的注意集中程度,个体对原来活动兴趣越浓厚,注意力越集中,注意的转移就越困难。

2.新注意对象的吸引力,如果新的活动对象引起个体的兴趣,或能够满足他的心理需要,注意的转移就比较容易实现。

3.明确的信号提示,在需要注意转移的时候,明确的信号提示可以帮助个体的大脑处于兴奋和唤醒状态,灵活迅速地转换注意对象。

4.个体的神经类型和自控能力,神经类型灵活性高的人比不灵活的人更容易实现注意的转移,自控能力强的人比自控能力弱的人更善于主动及时地进行注意的转移。

(五)注意的分散VS起伏VS转移。

1.注意的分散: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注意的分散是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状态。

2.注意的起伏:人的注意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不变,经常出现短时间内周期性的加强或减弱,称为注意的起伏,也叫注意的动摇。

3.注意的转移:人有意识地把注意力从一个事物转到另一事物上去。

思维导图

考点试题

1. (单选题)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了写字的间架结构,就忽略了字的笔画,注意了写字而忘了正确的坐姿,原因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  )方面发展水平较低。
  • A. 注意的广度
  • B. 注意的稳定性
  • C. 注意的分配
  • D. 注意的转移
2. (判断题)和注意稳定性相对的状态是注意分散。(  )
3. (单选题)司机需要一边驾车,一边观察路况,这体现了(  )。
  • A. 注意的选择
  • B. 注意的分配
  • C. 注意的起伏
  • D. 注意的指向
4. (单选题)朱老师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的反应,这体现了注意的哪种品质(  )。
  • A. 注意分配
  • B. 注意转移
  • C. 注意广度
  • D. 注意稳定性
5. (单选题)甲同学在一节课45分钟内,能够集中注意力30分钟,乙同学能够集中注意力20分钟。这说明甲同学注意的(  )比乙同学好。
  • A. 转移
  • B. 分配
  • C. 广度
  • D. 稳定性
6. (单选题)有些演员能够自拉自唱,或者边说话边打快板。这指的是(  )。
  • A. 注意的广度
  • B. 注意的稳定性
  • C. 注意的分配
  • D. 注意的转移
7. (单选题)我国唐代画家张璪可以“双管齐下”一直手画青翠葱郁的柏松,另一只手画萎谢凋零的枯松,同时下笔收笔,皆为佳作,这体现的是(  )。
  • A. 注意的广度
  • B. 注意的分配
  • C. 注意的稳定性
  • D. 注意的转移
8. (单选题)有些学生在上课时经常走神,被一些无关刺激所吸引,大大降低了他的学习效率,这属于(  )。
  • A. 注意力抑制
  • B. 注意力转移
  • C. 注意力分散
  • D. 注意力分配
9. (单选题)以下描述属于注意分散的外部表现是(  )。
  • A. 学生上课时不断做出无关动作
  • B. 学生听课时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
  • C. 学生在实验中不停地记录实验结果
  • D. 学生在考试时认真思考并仔细演算
10. (单选题)学生正在教室里学习,教室外突然传来阵阵音乐声,学生们不由自主的探头观看或侧耳倾听,这种现象属于(  )。
  • A. 注意的分配
  • B. 注意的转移
  • C. 注意的分散
  • D. 注意的广度
11. (单选题)(  )指一个人在同时间内能清楚地觉察到客体的数量,如“一目十行”。
  • A. 注意的广度
  • B. 注意的稳定性
  • C. 注意的选择性
  • D. 注意的转移
12. (单选题)儿童在绘画时常常顾此失彼,说明儿童注意的(  )较差。
  • A. 广度
  • B. 稳定性
  • C. 分配能力
  • D. 范围
13. (单选题)正在专心写作业的学生被要求参加班会,这一活动变化要求学生进行注意(  )。
  • A. 分散
  • B. 分配
  • C. 起伏
  • D. 转移
14. (单选题)课堂上,随着老师的一声:请看黑板,原本目不转睛地看着课本的同学纷纷将自己的目光集中到了黑板上,这种过程应属于(  )。
  • A. 注意分散
  • B. 注意分配
  • C. 注意转移
  • D. 注意起伏
15. (单选题)在下课的时候,约翰去请教老师问题,教室里人声吵杂约翰却能认真听老师的讲解不受同学们的干扰,这体现了(  )。
  • A. 注意的广度
  • B. 注意可分配的特性
  • C. 注意的稳定性
  • D. 注意可转移的特性
16. (单选题)小赵老师非常苦恼,因为她带的一个一年级孩子上课总是搞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教务主任告诉她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因为低年级学生的(  )较差,很难长时间将注意保持在讲课内容上。
  • A. 注意的稳定性
  • B. 注意的转移
  • C. 注意的分配
  • D. 注意的广度
17. (单选题)上课了,小明还沉浸在课间游戏的快乐中,这说明他(  )不够好。
  • A. 注意的广度
  • B. 注意的分配
  • C. 注意的转移
  • D. 注意的稳定
18. (多选题)与注意的广度有关的是(  )。
  • A. 知觉对象的特点
  • B. 个人的知识经验
  • C. 已有的习惯
  • D. 主体的状态​
19. (单选题)张老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要做到“用眼观看、用耳倾听、用口表述、用手记录、用脑记忆”,这是充分尊重和利用注意的(  )。
  • A. 范围
  • B. 分配
  • C. 转移
  • D. 稳定性
20. (单选题)教师能够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这体现的注意的品质是(  )。
  • A. 注意分配
  • B. 注意稳定
  • C. 注意广度
  • D. 注意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