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要求

(多选题)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脏东西掉进锅里。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于是便把它吃了。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学生。经过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地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说的呢?”这个故事说明( )。

  • A. 感性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 B. 感性认识都是不真实的
  • C. 事物的本质随着人们认识的变化而改变
  • D.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试题考点

考点名称认识的真理性

考点简介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二是指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在认识真理思想内容客观性的同时,还必须正确认识真理形式的主观性。真理形式的主观性要求人们必须意识到,真理同它所反映、认识的客观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查看详情]

考点通关《认识的真理性》通关特训题库 第1关  《认识的真理性》通关特训题库 第2关

答案解析

答案AD
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A项正确,感性认识的局限性是只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而认识的任务却要求把握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所以认识过程中必须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所以,孔子“亲眼看见的事情”是一种感性认识,需要不断深化上升为理性认识。 B项错误,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它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这只能说明感性认识的深度不够,并不能否定感性认识的真实性。 C项错误,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事物的本质是不变的,选项中的说法陷入了唯心主义。 D项正确,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的一致、符合。所谓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对象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在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从而判明主观与客观是否一致,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 故正确答案为AD。

同类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