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要求

(单选题)俗语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然而俗语又说: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俗话说:三个和尚没水喝;然而俗话又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然而俗话又说: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这说明( )。

  • A. 真理是具体的
  • B. 真理的内容是主观的
  • C. 否认了真理的一元性
  • D. 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阶段

试题考点

考点名称认识的真理性

考点简介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二是指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在认识真理思想内容客观性的同时,还必须正确认识真理形式的主观性。真理形式的主观性要求人们必须意识到,真理同它所反映、认识的客观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查看详情]

考点通关《认识的真理性》通关特训题库 第1关  《认识的真理性》通关特训题库 第2关

答案解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马哲常识,考察对真理的理解。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属于认识论的范畴。 A项正确,真理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无意义的。 B项错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真理所反映的内容来自客观物质世界,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只能由社会实践来检验。 C项错误,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而题干中的俗话看似相反,实则语境不同,所针对的客体不同。 D项错误,真理和谬误是相伴相生的,人类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难免发生谬误。真理和谬误决定于认识的内容是否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他们是性质对立的两种认识,而不是认识过程的两阶段。 故正确答案为A。

同类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