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要求

(单选题)《论语子路》篇中,子路问孔子为什么从政治理国家首先要做的事情是正定名分,孔子回答:“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这一回答蕴含的哲理是[u] [/u]?

  • A. 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B. 事物都处在因果循环之中
  • C. 因果联系是对先天知性的概括总结
  • D. 原因和结果没有什么区别

试题考点

考点名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考点简介唯物辩证法学说由一系列科学的哲学范畴所构成的理论体系。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除了基本规律之外,还有一系列基唯物辩证法学说由一系列科学的哲学范畴所构成的理论体系。唯物辩证法的五对基本范畴是: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偶然性和必然性。[查看详情]

考点通关《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通关特训题库 第1关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通关特训题库 第2关

答案解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意思是名分得不到纠正,表述就不能顺理成章;表述不能顺理成章,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事情,礼乐制度就难以建立;礼乐制度建立不起来,刑法就不会得当;刑法不会得当,百姓就无所适从。 A项正确,原因与结果是揭示事物之间引起与被引起关系的一对范畴,二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题干中“言不顺”是“名不正”的结果,“事不成”又是“言不顺”的结果,在前者是果,在后者转化成因,因此体现出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项错误,“循环论”是错误观点,事物不是处在因果循环之中,而是处在因果联系之中。选项说法错误。 C项错误,康德认为,因果联系是一个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先天知性范畴,主体将这一必然性对象化。知性为自然界立法,因果联系不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而是主观赋予客观的。孔子的回答中,因果联系是客观存在的,而非主观赋予客观的。 D项错误,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在特定的界限和范围内,原因和结果具有确定的界限和先后次序,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 故正确答案为A。

同类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