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指关于成语产生、形成、流传的故事传说。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既代表了一个故事典故,又是一种现成的话,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义而被广泛引用。
1、狡兔三窟:孟尝君。
“狡兔三窟”是指狡猾的兔子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毛遂自荐:平原君。
毛遂自荐指毛遂自我推荐跟随平原君前往楚国游说。后比喻自告奋勇或自己推荐自己担负重任做事情。
3、闻鸡起舞:祖逖。
原意为听到鸡啼就起来舞剑,后来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
1、狡兔三窟:
(1)“狡兔三窟”是指狡猾的兔子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时,冯谖对孟尝君说:“狡兔有三窟才能免于一死。”于是他出谋划策,为孟尝君办了三件大事,巩固了孟尝君的地位。
(3)主要人物:孟尝君,即田文,“战国四公子”之一。
2、毛遂自荐:
(1)毛遂自荐指毛遂自我推荐跟随平原君前往楚国游说。后比喻自告奋勇或自己推荐自己担负重任做事情。
(2)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合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3)主要人物:平原君,即赵胜,“战国四公子”之一,因贤能而闻名。
3、闻鸡起舞:
(1)原意为听到鸡啼就起来舞剑,后来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
(2)《晋书·祖逖传》记述: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
(3)主要人物:祖逖。
4、四面楚歌、破釜沉舟:
(1)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写到:“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2)破釜沉舟溯源《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3)主要人物:项羽。
5、怒发冲冠:
(1)怒发冲冠是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2)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3)主要人物:蔺相如。
6、一败涂地:
(1)一败涂地形容彻底失败,无法收拾局面。
(2)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壹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愿更相推择可者”。翻译为:“现在天下大乱,如果当县令的人推举不当,一旦失败,就要将肝脑涂在地上。请你们另外推举更合适的人吧”。
(3)主要人物:刘邦。
7、入木三分:
(1)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也比喻文章或见解深刻、透彻。
(2)出自张怀瓘的《书断·王羲之》,“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翻译为: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
(3)主要人物:王羲之。
8、程门立雪:
(1)程门立雪形容尊师重道,恭敬求教。
(2)出自《宋史杨时传》:宋代杨时在下雪天拜谒著名学者程颐,程颐瞑目而坐,杨时不敢惊动,在旁站立等待。程颐醒来,门前积雪已经一米深了。
(3)主要人物:杨时。
9、负荆请罪:
(1)负荆请罪是背着剂杖,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用于赔礼道歉的场合。
(2)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主要人物:廉颇。
10、乐不思蜀:
(1)乐不思蜀指快乐得不再思念蜀国;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留恋他乡。
(2)出自于《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他曰,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3)主要人物:刘禅。
11、图穷匕见:
(1)“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2)最早出自于《战国策·燕策三》载:战国时,荆轲奉燕国太子丹之命行刺秦王,以献燕国督亢的地图为名,预先把匕首卷在图里,到了秦王座前,慢慢把地图展开,最后露出匕首。
(3)主要人物:荆轲。
12、草木皆兵:
(1)草木皆兵本指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2)《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3)主要人物:苻坚。
13、卧薪尝胆
(1)卧薪尝胆原指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为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
(2)主要人物:勾践。
14、纸上谈兵:
(1)纸上谈兵,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2)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国大将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导致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3)主要人物:赵括。
15、指鹿为马:
(1)指鹿为马,意思是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2)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秦二世的时候,赵高想要叛乱(篡夺秦朝的政权),恐怕各位大臣不听从他,就先设下圈套设法试探。于是带来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一匹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吧?您把鹿说成是马。”问身边的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赵高说是马,有的说是鹿,赵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中伤(或陷害)那些说是鹿的人。以后,大臣们都畏惧赵高。
(3)主要人物: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