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李贽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形成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他自称为异端,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认为是非标准应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1、李贽:挑战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2、顾炎武: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王夫之:唯物思想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4、黄宗羲:揭露君主专制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工商皆本。
一、背景:
1、政治上,专制政治的腐败,农民起义打击。
2、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上,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的习气;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开始传入,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二、代表人物及主张:
1、李贽:
(1)著作有《焚书》、《藏书》。
(2)否定孔孟学说;批判程朱理学;倡导个性自由,反对盲从统治者的意志;追求物质享受;主张男女平等。
(3)哲学思想:指出万物皆源于矛盾的阴阳二气,并非生于“天理”,从而否定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2、顾、王、黄:
(1)顾炎武: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王夫之:唯物思想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3)黄宗羲:揭露君主专制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工商皆本。
三、影响(评价):
1、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
2、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