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称唤。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ī)礼时取字,以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称“表字”。自称以名,称人以字。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善贬恶,称为谥或谥号。
1、人名称谓:直呼姓名+称字、号、谥号、斋名+称官爵+称籍贯+兼称+特殊称谓。
2、名、字、号:欧阳修,字永叔,号六一居士。
3、谥号、庙号、年号:欧阳修,谥文忠;唐太宗、宋太祖;贞观。
4、科举/官职称谓:乡试+会试+殿试。(解元+会元+状元)
一、人名称谓。
1、直称姓名。
(1)用于自称: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指南录>后序》)
(2)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指南录>后序》)
(3)用于作介绍,为人作传: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柳敬亭传》)
(4)尊者对卑者称名:求,尔何如?(《论语》)
(5)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称用名:夫子何哂由也?(《论语》)
2、称字、号、谥号、斋名。
这种情况是称呼者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1)称字:欧阳修,字永叔。
(2)称号:欧阳修,号六一居士。
(3)称谥号:欧阳修,谥文忠。
(4)称斋号: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3、称官爵。
(1)称官名:后人称杜甫为“杜工部”,称韩愈为“韩吏部”。
(2)称爵名: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柳敬亭传》)
4、称籍贯。
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南海”代指康有为)(《谭嗣同传》)
5、兼称。
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6、特殊称谓。
(1)在姓氏后加上行第(或再加上名号、官爵):韩愈《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2)职业+人名: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是厨师,“丁”是名。(《庄子·养生主》)
(3)姓+之+人名: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左传·僖公三十年》)
(3)封地+人名:商鞅姓卫,商为其封地。
(4)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二、名、字、号。
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称唤。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称“表字”。自称以名,表示谦虚;称人以字,表示尊重。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有两种情况:
1、“名”和“字”词义相近或“字”是对“名”的进一步阐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
2、“名”和“字”意思相反。例如,曾点,字皙。“点”指小黑点,“皙”指肤色洁白,“点”与“皙”意思相反。古人取字,通常是以两个字为“字”。例如,诸葛亮,字孔明。古人通常在表示对对方的尊敬时称自己的名,表示自己谦卑时也称自己的名。例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就是项羽自呼己名,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3、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还有号(又称别字)。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号。号和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号可以有两个字的,也可以有三个字以上的。例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字数多的别号有时压缩为两个字,如苏东坡。
三、谥号、庙号、年号。
1、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善贬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谥号按性质分为三类:表扬性的。批判性的。表同情的。
2、庙号。
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是第一个皇帝的谥号太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3、年号。
是纪年的名称,也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四、科举/官职称谓。
1、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2、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
3、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4、古代官职变动:
(1)授予、提升官职类。如:征、辟、赏、拜、擢、除等;
①拜:拜指授予职位,例如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相如既归……拜相如为上大夫”。
②擢:擢指选拔、提升官职,例如范晔的《后汉书·公孙述传》中:“程乌、李育以有才干,皆擢用之。”
③除:除指任命官职,例如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中:“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2)调动官职类。如:迁、改、补等;
(3)降职、免职类。如:贬、谪、放、出、左迁等。
谪:谪指降职并外放,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