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内容

姓名称谓

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称唤。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ī)礼时取字,以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称“表字”。自称以名,称人以字。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善贬恶,称为谥或谥号。

通关题库

考试要点

1、人名称谓:直呼姓名+称字、号、谥号、斋名+称官爵+称籍贯+兼称+特殊称谓。

2、名、字、号:欧阳修,字永叔,号六一居士。

3、谥号、庙号、年号:欧阳修,谥文忠;唐太宗、宋太祖;贞观。

4、科举/官职称谓:乡试+会试+殿试。(解元+会元+状元)

考点详情

一、人名称谓。

1、直称姓名。

(1)用于自称: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指南录>后序》)

(2)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指南录>后序》)

(3)用于作介绍,为人作传: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柳敬亭传》)

(4)尊者对卑者称名:求,尔何如?(《论语》)

(5)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称用名:夫子何哂由也?(《论语》)

2、称字、号、谥号、斋名。

这种情况是称呼者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1)称字:欧阳修,字永叔。

(2)称号:欧阳修,号六一居士。

(3)称谥号:欧阳修,谥文忠。

(4)称斋号: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3、称官爵。

(1)称官名:后人称杜甫为“杜工部”,称韩愈为“韩吏部”。

(2)称爵名: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柳敬亭传》)

4、称籍贯。

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南海”代指康有为)(《谭嗣同传》)

5、兼称。

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6、特殊称谓。

(1)在姓氏后加上行第(或再加上名号、官爵):韩愈《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2)职业+人名: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是厨师,“丁”是名。(《庄子·养生主》)

(3)姓+之+人名: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左传·僖公三十年》)

(3)封地+人名:商鞅姓卫,商为其封地。

(4)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二、名、字、号。

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称唤。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称“表字”。自称以名,表示谦虚;称人以字,表示尊重。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有两种情况:

1、“名”和“字”词义相近或“字”是对“名”的进一步阐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

2、“名”和“字”意思相反。例如,曾点,字皙。“点”指小黑点,“皙”指肤色洁白,“点”与“皙”意思相反。古人取字,通常是以两个字为“字”。例如,诸葛亮,字孔明。古人通常在表示对对方的尊敬时称自己的名,表示自己谦卑时也称自己的名。例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就是项羽自呼己名,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3、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还有号(又称别字)。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号。号和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号可以有两个字的,也可以有三个字以上的。例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字数多的别号有时压缩为两个字,如苏东坡。

三、谥号、庙号、年号。

1、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善贬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谥号按性质分为三类:表扬性的。批判性的。表同情的。

2、庙号。

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是第一个皇帝的谥号太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3、年号。

是纪年的名称,也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四、科举/官职称谓。

1、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2、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

3、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4、古代官职变动:

(1)授予、提升官职类。如:征、辟、赏、拜、擢、除等;

①拜:拜指授予职位,例如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相如既归……拜相如为上大夫”。

②擢:擢指选拔、提升官职,例如范晔的《后汉书·公孙述传》中:“程乌、李育以有才干,皆擢用之。”

③除:除指任命官职,例如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中:“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2)调动官职类。如:迁、改、补等;

(3)降职、免职类。如:贬、谪、放、出、左迁等。

谪:谪指降职并外放,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思维导图

考点试题

1. (多选题)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中,殿试成绩高低分为三甲,其中一甲限三人,分别为(  )。
  • A. 状元
  • B. 举人
  • C. 榜眼
  • D. 探花
2. (单选题)在古代科举考试中,乡试得中称为(  )。
  • A. 秀才
  • B. 举人
  • C. 贡生
  • D. 进士
3. (单选题)康熙皇帝的庙号是(  )。
  • A. 世祖
  • B. 世宗
  • C. 德宗
  • D. 圣祖
4. (单选题)在我国古代,“大夫”指的是(  )。
  • A. 官职
  • B. 乡绅
  • C. 医生
  • D. 丈夫
5. (判断题)殿试、会试、乡试的第一名分别称为状元、会元、解元。(  )
6. (单选题)下列称号中属于谥号的是:(  )
  • A. 汉武帝
  • B. 唐太宗
  • C. 乾隆
  • D. 秦始皇
7. (单选题)《宋神宗实录》、光武中兴、《康熙字典》中的“神宗”“光武”“康熙”分别是(  )。
  • A. 尊号、谥号、年号
  • B. 谥号、年号、年号
  • C. 谥号、庙号、年号
  • D. 庙号、谥号、年号
8. (单选题)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录取者是(  )。
  • A. “大元”
  • B. “解元”
  • C. “进士”
  • D. “榜眼”
9. (判断题)中国古人除姓名外,还常常取“字”,自称用名,称呼他人用字。(  )
10. (单选题)我们常常使用成语“司空见惯”来表示看得多了,很习惯。这里的“司空”是指()。
  • A. 人名
  • B. 官名
  • C. 地名
  • D. 河流名
11. (单选题)下列不属于古代帝王自称的是(    )。
  • A. 孤
  • B. 寡人
  • C. 哀家
  • D. 朕
12. (单选题)描述中国古代官吏被降职并远调的词是(    )。
  • A. 谪
  • B. 除
  • C. 拜
  • D. 擢
13. (单选题)下列关于古人的姓名字号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在春秋时代以前,姓与氏是分开的
  • B. 字是男子20岁以后举行加冠仪式后才起的
  • C. 号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阐释作用
  • D. 古人自称称名,称人称字,这是基本的礼貌
14. (单选题)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 A. 齐桓公
  • B. 宋太祖
  • C. 靖康
  • D. 康熙
15. (单选题)下列古代皇帝的称谓中不属于庙号的是()。
  • A. 唐太宗
  • B. 唐肃宗
  • C. 汉武帝
  • D. 宋钦宗
16. (多选题)庙号是指帝王死后,后人在太庙中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下列历代帝王与其庙号对应正确的有(    )。
  • A. 唐高祖——李渊
  • B. 明太祖——朱棣
  • C. 宋太祖——赵匡胤
  • D. 清世祖——爱新觉罗玄烨
17. (单选题)下列关于古代人物与其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司马青衫〃一白居易
  • B. "靖节先生一阮籍
  • C. "青莲居士"——李白
  • D. " 二安"——李清照、辛弃疾
18. (单选题)古代科举考试,殿试合格的被称为()
  • A. 进士
  • B. 举人
  • C. 秀才
  • D. 殿士
19. (多选题)下列各项中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
  • A. 白丁
  • B. 布衣
  • C. 南冠
  • D. 下里巴人
20. (单选题)小说《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描写的是范进参加哪次考试成功的情景:( )。
  • A. 童试
  • B. 乡试
  • C. 会试
  • D. 殿试
21. (判断题)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后发榜,被录取的人为贡士,第一名叫解元。( )
22. (单选题)“连中三元”常用于形容一个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三元”在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中指(    )。
  • A. 乡试、省试、殿试
  • B. 乡试、会试、殿试
  • C. 会试、州试、殿试
  • D. 乡试、会试、州试
23. (单选题)(    )是古代帝王、诸侯、大臣或者一些有威望的人物在其死后,朝廷或者后人根据一生的行为和品行,所给予的一个评定性的称号。
  • A. 谥号
  • B. 庙号
  • C. 封号
  • D. 年号
24. (单选题)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从隋唐到清末,延续了1300多年。乡试、会试、殿试都取得第一名,被称作“连中三元”,这是莫大的荣耀,这种殿试第一被称作为状元,那么乡试第一被称作(    )。
  • A. 解元
  • B. 进士
  • C. 会元
  • D. 举人
25. (单选题)香山居士是我国古代文学家(    )别称。
  • A. 李白
  • B. 杜甫
  • C. 王维
  • D. 白居易
26. (单选题)古代科举考试最后在殿试中考取第二名被称为(    )。
  • A. 状元
  • B. 探花
  • C. 榜眼
  • D. 执牛耳
27. (判断题)中国古人除姓名外,还常常取“字”,自称用名,称呼他人用字。( )
28. (单选题)古代官职的变化有一系列的特定词语与之对应,下列对应错误的是:
  • A. 拜——授予
  • B. 左迁——降职
  • C. 擢——提拔
  • D. 除——罢免
29. (多选题)古代帝王、诸侯等死后,根据他们的生平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一般分为表扬型、批评型和同情型三种,下列历史人物的谥号不属于批评型的有:
  • A. 齐桓公
  • B. 隋文帝
  • C. 汉武帝
  • D. 唐太宗
30. (判断题)明代开始科举分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凡乡试正榜所取的均叫举人,会试考取第一名叫会元,殿试第一名才叫状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