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内容

第一审程序之公诉案件

所谓公诉案件,亦即刑事公诉案件,是指由各级检察机关依照法律相关规定,代表国家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而提起诉讼的案件。刑事诉讼中的公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审查的案件,以及对于自行侦查终结的案件,认为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已涉嫌构成犯罪,依法应当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从而提请人民法院进行审判的诉讼活动。这是法律赋予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行使的一项诉讼权利,通常称为"公权"。

通关题库

考试要点

1、人民法院决定开庭审判后,应当确定合议庭的组成人员,将人民检察院的起诉书副本至迟在开庭十日以前送达被告人及其辩护人。

2、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应当公开进行。但是有关国家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

3、人民法院审判公诉案件,人民检察院应当派员出席法庭支持公诉。

4、宣告判决,一律公开进行。

5、延期审理+中止审理

6、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应当在受理后二个月以内宣判,至迟不得超过三个月

考点详情

1、【对公诉案件的审查】

人民法院对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查后,对于起诉书中有明确的指控犯罪事实的,应当决定开庭审判。

2、【开庭前的准备】

(1)人民法院决定开庭审判后,应当确定合议庭的组成人员,将人民检察院的起诉书副本至迟在开庭十日以前送达被告人及其辩护人。

(2)在开庭以前,审判人员可以召集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回避、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

(3)人民法院确定开庭日期后,应当将开庭的时间、地点通知人民检察院,传唤当事人,通知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传票和通知书至迟在开庭三日以前送达。公开审判的案件,应当在开庭三日以前先期公布案由、被告人姓名、开庭时间和地点。

上述活动情形应当写入笔录,由审判人员和书记员签名。

3、【公开审理、不公开审理】

(1)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应当公开进行。但是有关国家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

(2)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应当当庭宣布不公开审理的理由。

4、【出庭支持公诉】

人民法院审判公诉案件,人民检察院应当派员出席法庭支持公诉。

5、【开庭】

开庭的时候,审判长查明当事人是否到庭,宣布案由;宣布合议庭的组成人员、书记员、公诉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的名单;告知当事人有权对合议庭组成人员、书记员、公诉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申请回避;告知被告人享有辩护权利。

6、【出庭作证】

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证人证言有异议,且该证人证言对案件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人民法院认为证人有必要出庭作证的,证人应当出庭作证。

7、【强制出庭作证】

(1)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

(2)证人没有正当理由拒绝出庭或者出庭后拒绝作证的,予以训诫,情节严重的,经院长批准,处以十日以下的拘留。被处罚人对拘留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复议期间不停止执行。

8、【评议、判决】

在被告人最后陈述后,审判长宣布休庭,合议庭进行评议,根据已经查明的事实、证据和有关的法律规定,分别作出以下判决:

(一)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有罪判决;

(二)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无罪的,应当作出无罪判决;

(三)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9、【宣告判决】

(1)宣告判决,一律公开进行。

(2)当庭宣告判决的,应当在五日以内将判决书送达当事人和提起公诉的人民检察院;定期宣告判决的,应当在宣告后立即将判决书送达当事人和提起公诉的人民检察院。判决书应当同时送达辩护人、诉讼代理人。

10、【延期审理】

在法庭审判过程中,遇有下列情形之一,影响审判进行的,可以延期审理:

(一)需要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物证,重新鉴定或者勘验的;

(二)检察人员发现提起公诉的案件需要补充侦查,提出建议的;

(三)由于申请回避而不能进行审判的。

11、【中止审理】

在审判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致使案件在较长时间内无法继续审理的,可以中止审理:

(一)被告人患有严重疾病,无法出庭的;

(二)被告人脱逃的;

(三)自诉人患有严重疾病,无法出庭,未委托诉讼代理人出庭的;

(四)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

中止审理的原因消失后,应当恢复审理。中止审理的期间不计入审理期限。

12、【公诉案件的审限】

(1)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应当在受理后二个月以内宣判,至迟不得超过三个月。对于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或者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以及有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八条规定情形之一的,经上一级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延长三个月;因特殊情况还需要延长的,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2)人民法院改变管辖的案件,从改变后的人民法院收到案件之日起计算审理期限。

(3)人民检察院补充侦查的案件,补充侦查完毕移送人民法院后,人民法院重新计算审理期限。

思维导图

考点试题

1. (单选题)某侵占案法院在庭前审查时,发现被告人潜逃,下落不明,法院应如何处理?()
  • A. 应当裁定中止受理
  • B. 如果根据已查明的案件事实,能够认定被告人无罪,应当判决宣告无罪
  • C. 本案是自诉案件应当决定退回检察院
  • D. 应当说服自诉人撤诉,或者裁定驳网起诉 
2. (判断题)适用普通程序的一审刑诉案件,应当在受理后1个月内审结。(  )
3. (多选题)下列关于刑事诉讼的基本程序的叙述不成立的是(  )。
  • A. 公安机关为了收集证据,查明案情,可以随时搜查犯罪嫌疑人住所
  • B. 适用第一审普通程序的刑事案件应在受理后一个月内审结
  • C. 刑事案件是检察机关代表国家公诉,不允许个人起诉
  • D. 刑事案件实行严格回避制度,回避人员包括法官、检察官、书记员、法警等
4. (单选题)根据刑事诉讼法的立法精神,对因定罪证据不足所形成的疑案,按(  )处理。
  • A. 有罪
  • B. 无罪
  • C. 罪轻
  • D. 罪重
5. (单选题)近日,某县公捕公判大会,会上数名犯罪嫌疑人分别被公开逮捕或公开宣判数以千计这—活动。消息在网上传播后如—石激起千层浪,迅速引发热议。下列说法最具法治思维的是(  )。
  • A. 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之间存在较大的冲突
  • B. 公开逮捕有助于法律教育功能的实现
  • C. 公开宣判符合人民法院审判公开原则
  • D. 犯罪嫌疑人的人格尊严可以依法受到一定程度限制
6. (判断题)人民法院审判公诉案件,人民检察院应当派员出席法庭支持公诉。()
7. (单选题)关于刑事诉讼的审判程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法院可以强制知道案情的被告人的配偶出庭作证
  • B. 有关国家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案件,不得公开审理和宣判
  • C. 被告人患有严重疾病,无法出庭的,可以中止审理
  • D. 逮捕后,公安机关应当立即将被逮捕人送看守所羁押。除无法通知的以外,应当在逮捕后四十八小时以内,通知被逮捕人的家属
8. (单选题)某法院审理被告人赵某强奸案,下列情形中符合《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中止审理的情形的是(   )。
  • A. 赵某患有严重疾病,无法出庭
  • B. 赵某申请法官回避因而不能进行审判
  • C. 检察人员发现该案件需要补充侦查,提出建议
  • D. 需要通知新的证人到庭
9. (多选题)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通常应当不公开审理的是( )。
  • A. 有关国家秘密的案件
  • B. 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
  • C. 有关个人隐私的案件
  • D. 审判的时候被告人不满十八周岁的案件
10. (单选题)某化工厂长期将废水排入河流,当地公安机关以污染环境罪开展立案侦查,将该化工厂负责人尚某抓获,并指派鉴定人蒋某对污水进行鉴定,尚某委托了辩护律师秦某。当地检察院向法院提出公诉,法院依法公开开庭审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若法院发现鉴定意见中没有写明鉴定的水的来源,该鉴定意见不得作为定案根据
  • B. 若法院认为有必要通知蒋某出庭,蒋某因突发疾病无法到庭的,该鉴定意见不得作为定案根据
  • C. 秦某不认同该鉴定意见,可以向法庭申请三名有专业知识的人出庭对鉴定意见提出意见
  • D. 若法庭同意有专业知识的人出庭,有专业知识的人发表的意见属于鉴定意见
11. (单选题)被告人葛某犯受贿罪被提起公诉,人民法院可以强制下列哪类人员出庭作证?( )
  • A. 葛某母亲
  • B. 葛某的丈夫
  • C. 葛某的弟弟
  • D. 葛某的儿子
12. (单选题)在我国刑事诉讼中,涉嫌犯罪的公民,在不同的诉讼阶段称谓不同。下列选项中,可以称为“被告人”的是( )。
  • A. 张某,因抢劫正在被公安机关侦查
  • B. 刘某,因贪污正在被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 C. 李某,因故意杀人正在被法院审判
  • D. 许某,因绑架在逃而正在被公安机关通缉
13. (单选题)人民法院决定开庭审判后,应当确定合议庭的组成人员,将人民检察院的起诉书副本至迟在开庭()以前送达被告人及其辩护人。
  • A. 三日
  • B. 五日
  • C. 七日
  • D. 十日
14. (单选题)证人没有正当理由拒绝出庭或者出庭后拒绝作证的,予以训诫,情节严重的,经院长批准,处以()以下的拘留。
  • A. 七日
  • B. 十日
  • C. 十五日
  • D. 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