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无贼》中有一句脍炙人口的经典台词“21世纪最缺什么?人才啊!”张之洞在《创设储才学堂折》说“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才之成出于学”,可见国家的强盛离不开人才,而人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而国家真正强盛就需要将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这也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创造性培养的原则:协同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活动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兴趣性原则。
2、创造性培养的方法: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
一、创造性培养的原则。
1.协同性原则。
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与训练,应同日常教学活动及学生的其他活动协同进行,充分发挥创造性培养与训练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维培养、个性品质培养等在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协同效应,促进学生创造能力与创造性意识、创造性人格的协同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素质。
2.主体性原则。
在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与训练中,应当更多地体现学生在整个活动的主体地位,引导和启发全体学生自觉地、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主动参与创造和独立进行创造的精神。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动地接受训练的热情,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训练,自觉地去寻找各种有效的方法,尝试独立地解决问题。
3. 活动性原则。
创造性培养与训练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更为有效地解决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因此,结合实际,在形式多样的发明、制作、实验、论文等各种科技创造活动或实际的科学研究活动中,进行创造性的培养与训练,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能力,意义更为重大。
4.整体性原则。
人的创造性有它的多维度、多层次的结构。学生的创造性的提高,不只反映在掌握了有效的创造方法上,还表现在创造性意识的增强、创造性动机的激发、创造性心理的完善、创造性人格的成熟、创造性能力的提高等方面。这些方面综合构成了一个人创造性的整体结构。因此,从整体上去提高一个人的创造性要比让一个人单单掌握几种创造方法更加有价值。
5.兴趣性原则。
学生的创造性的培养与训练,要求教师善于创设活动情境,采取以趣激学、寓教于乐、趣中启智、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使学生对创造性的培养与训练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盎然地参与其中;在培养与训练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创设和谐协调、合作竞争的心理氛围,使全体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进行创造活动的热情。
二、创造性培养的方法。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包括:
(1)创设宽松的心里环境
(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只有给学生一个良好的适宜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里自由,给学生提问的权利和机会,让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才能促使学生创造性的生成。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包括:
(1)保护好奇心
(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3)鼓励独立性与创新思维
(4)重视非逻辑思维
(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通过培养学生,塑造个性,让学生敢想敢问,同时通过榜样和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包括:
(1)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分散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向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这一过程是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多种信息的过程,因为发散思维使思考者不拘泥于一种途径、一个方法。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训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2)推测与假设训练
(3)自我设计训练
(4)头脑风暴训练。
头脑风暴又称为闹激励法,是现代创造学奠基人奥斯本首次提出的。简单的来说,头脑风暴就是一群人围绕一个特定的兴趣领域产生新观点的时候,这种情景就叫头脑风暴。头脑风暴方法在现在企业管理等多方面应用特别广泛,成功的要点是与会者探讨方式,心态上的转变,能够做到充分,非评价性,无偏见的交流,具体来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自由畅谈。参加者不应收任何条条框框限制,放松思想,让思维自由驰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位大胆的展开想象,尽可能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提出独创性的想法。
②延迟评判。头脑风暴,必须坚持当场不对任何设想作出评价的原则。既不能肯定某个设想,又不能否定某个设想,也不能对某个设想发表评论性意见。一切评价和判断都要延迟到结束以后才能进行。
③禁止批评。据对禁止批评是一个重要原则。不能对别人的设想进行批评,也不能进行自我批评,现场讨论强调直接针对主题,提出看法,不必自谦。否则会破坏会场气氛,影响自由畅想。
④追求数量。头脑风暴在讨论过程中追求数量而不是质量,尽可能多的提出想法,抓紧时间多思考,多提设想。一般的,设想的质量问题都会留到会后的设想处理阶段去进行处理,不必在会上浪费时间。
学生的能力需要后天培养和发展,所以学校和教师通过积极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专门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保障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