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就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因素。自我调控系统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自我调控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与和谐,它属于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
1、自我调控系统的含义:人格发展的内部因素。
2、自我调控系统的核心:自我意识。
3、自我调控系统的构成: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4、自我调控系统的发展(自我意识):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5、两大易混淆点:
(1)自我调控系统的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自我调控系统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
(2)自我意识中的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核心。
一、自我调控系统的含义。
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就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因素。自我调控系统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自我调控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与和谐,它属于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
二、自我调控系统的构成。
1.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想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质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地认知自我,只看到自己的不足,觉得处处不如别人,就会产生自卑,丧失信心,做事畏缩不前等现象。相反,如果一个人过高地估计自己,也会骄傲自大、盲目乐观,导致工作的失误。因此,恰当地认识自我,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是自我调节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
2.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伴随自我认知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当一个人对自己做出积极的评价时,就会产生自尊感;做出消极的评价时,就会产生自卑感。自我体验可以使自我认识转化为信念,进而指导一个人的言行;自我体验还能伴随自我评价,激励适当的行为。如一个人在认识到自己不适当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时,会产生内疚、羞愧的情绪,进而制止这种行为的再次发生。
3.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如一个学生意识到学习对自己发展的重要意义,会激发起努力学习的动机,在行为上表现出刻苦学习、不怕困难的精神。自我控制包括自我监控、自我激励、自我教育等成分。
三、自我调控系统的发展(自我意识)。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1.生理自我
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的原始形态。它始于儿童1周岁,到3周岁左右基本成熟。(自我意识的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
2.社会自我
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发展到社会自我阶段,至少年期基本成熟。儿童从轻信成人的评价逐渐过渡到自我独立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原则性、判断性正在迅速发展,对道德行为的判断能力,也逐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从对具体行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概括程度的评价。
3.心理自我
心理自我是从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这时,青年开始形成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将很多心智用于内省;自我意识高涨,使其人格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而高中生的自我意识中的独立意向日趋强烈;在心理上将自我分成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两部分;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自我评价成熟;有较强的自尊心;道德意识高度发展。
4.易混淆点:
(1)自我调控系统的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自我调控系统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
(2)自我意识中的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