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属称谓,对亲属的称呼,或具有亲属关系者的互称。中国古代将凡血缘相近的同姓本族和异姓外族都称作亲属,通常指五代以内的任何血亲或姻亲。在那些流传年代比较久远的家谱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古人对家人的各种称呼,却不知道如何使用这些称谓。比如说家是指称呼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活着的亲人,含有谦恭平常之意。如称己父为家父、家严,称母为家母、家慈,称丈人为家岳,祖父为家祖,以及家兄、家嫂等等。
1、家、舍、亡、先、犬、小。
2、六亲:母、兄、弟、妻、子。
3、古代兄弟排行:伯、仲、叔、季。
4、妻子、丈夫、父母的称谓。
5、夫妻在古今称谓有结发、鸳鸯、伉俪、配偶、伴侣、连理、秦晋、百年之好等。
6、“丈人”+“连襟”+岳父、岳母+“东床”(王羲之东床快婿)
1、家、舍、亡、先、犬、小。
(1)家:称呼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活着的亲人,含有谦恭平常之意。如称己父为家父、家严,称母为家母、家慈,称丈人为家岳,祖父为家祖,以及家兄、家嫂等等。
(2)舍:用来谦称比自己卑幼的亲属,如舍弟、舍妹、舍侄、舍亲,但不说舍儿、舍女。
(3)先:含有怀念、哀痛之情,是对已死长者的尊称,如对已离世的父亲称先父、先人、先严、先考,对母尊称先母、先妣、先慈,对祖父称先祖,等等。
(4)亡:用于对已死卑幼者的称呼,如亡妹、亡儿。对已故的丈夫、妻子、挚友,也可称亡夫、亡妻、亡友。
(5)犬:旧时谦称自己年幼涉世不深的子女,如犬子、犬女等。
(6)小:对人常用来称己一方的谦词,如自称自己儿女为小儿、小女等。
2、六亲:六种亲属。
(1)一说指父子、兄弟、姊妹、甥舅、婚媾、姻娅。
(2)二说指父子、兄弟、夫妇。
(3)三说指父母、兄弟、妻子。
(4)四说指父母、兄弟、以父兄弟、从祖兄弟、从曾祖兄弟、同族兄弟。
(5)五说指父、母、兄、弟、妻、子。(现代比较通行的说法)
3、古代兄弟排行称谓:
(1)古代兄弟排行称谓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
(2)古人字前常加排行次序,如“伯禽”、“仲尼”、“叔向”、“季路”等。因此,父之兄称“伯父”,父之次弟称“仲父”,仲父之弟称“叔父”,最小的叔父称“季父”。
4、对妻子的称谓:
(1)娘子:古人对自己妻子的通称。
(2)糟糠形容贫穷时共患难的妻子。
(3)内人过去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书面语也称内人、内助。尊称别人妻称贤内助。
(4)太太旧社会一般称官吏的妻子,或有权有势的富人对人称自己的妻子为“太太”,今有尊敬的意思。
(5)继室、续弦:妻殁再聚约。
5、对丈夫的称谓:
古今对丈夫的称谓有丈人、君、外子、官人、老公、爱人、当家的、前面人、掌柜的、外面人、郎君、老伴、老头子、那口子、男人、老爱、那位老板等。
6、对父母的称谓:
父母又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考妣等。
7、对夫妻的称谓:
夫妻在古今称谓有结发、鸳鸯、伉俪、配偶、伴侣、连理、秦晋、百年之好等。
(1)结发是一种婚姻习俗,一种象征夫妻结合的仪式。当夫妻成婚时,各取头上一根头发,合而作一结,男女双方结为夫妻。后因以“结发”为结婚,指原配夫妇。
(2)“鸳鸯”原指兄弟,我国古代曾把鸳鸯比作兄弟。鸳鸯本为同命鸟,双栖双宿,所以古人用它来比喻兄弟和睦友好。后用鸳鸯来比夫妇,始于唐人卢照邻。
(3)春秋时期,秦、晋两国两世为婚姻,后人称两家联姻,就叫“秦晋之好”,它最初代表的是一种政治上的联姻,后来用来形容男女之间的婚姻关系。
8、“丈人”:
(1)“丈人”现在通常指称岳父。
(2)在古代“丈人”主要有四种说法:其一,“丈人”是对老者和前辈的尊称;其二,“丈人”指家长或主人;其三,“丈人”是女子对丈夫的称呼;其四,“丈人”代表岳父。
9、“连襟”:
“连襟”趣话在我国民间,通称姐妹们的丈夫为“连襟”,“连襟”的来历与我国著名的诗人杜甫、洪迈有关。
10、岳父、岳母:
岳父、岳母称呼的由来:唐玄宗李隆基“封禅”泰山,中书令张项做“封禅使”。
11、“东床”:
东床就是女婿。对女婿称“东床”,源于晋代我国著名大书法家王羲之袒腹(也作坦腹)东床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