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内容

年龄称谓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古代人一般不会直接说这个人几岁几岁,在不同的年纪阶段有不同的称谓。刚出生的小孩叫“赤子”,初生的婴儿没有毛发,全身赤色的意思,有一个成语叫“赤子之心”,指的就是具有婴儿一般纯洁无暇的心。

通关题库

考试要点

1、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2、束发:男子十五岁。

3、及笄:女子十五岁。

4、弱冠:二十岁男子。

5、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6、杖朝:八十岁。

7、耄耋:八十、九十岁。

8、期颐:一百岁。

考点详情

1、襁褓:不满周岁。

2、孩提:两至三岁的儿童。

3、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4、始龀、龆年:男孩八岁。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5、总角:幼年泛称。

(1)古代小孩将头发分成左右两半,然后在头顶扎成一个结,是形容两个羊角所以叫总角。

(2)垂髻之年:指儿童。

6、黄口:十岁以下。

黄口指的是雏鸟嘴巴是黄色的,黄口小儿说的就是稚气未脱的小孩。

7、幼学:十岁。

8、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9、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还未成年。

10、束发:男子十五岁。

十五岁的男孩叫“束发”,因为到了十五岁的时候男孩就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1、及笄:女子十五岁。

(1)《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及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和男孩子一样,古代的女孩一般到了十五岁之后就会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固定表示已经成年了.

(2)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古代女子到了十五岁,会把头发梳起,插上簪子,表示已到出嫁年岁,又称“待字”或“待字闺中”也称及笄。

12、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13、弱冠:二十岁男子。

他们二十岁要行冠礼,就是成年礼,表示已经成年了。但是又还没有达到壮年,所以叫弱冠。

14、桃李年华(双十年华):女子二十岁。

15、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16、而立:三十岁。

《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7、不惑:四十岁。

“不惑之年”指遇事能明辨不疑的年龄。

18、天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五十岁。

19、耳顺、耆、花甲:六十岁。

花甲出自于中国的古代历法,以60年为一个循环,一个循环称为一个甲子。

20、古稀:七十岁。

(1)杜甫的《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2)双稀,2个古来稀,指的是一百四十岁。

21、杖朝:八十岁。

(1)八十岁称杖朝,意思就是年过八十就可以允许杵着拐杖入朝。

(2)伞寿指的是八十岁的寿辰,因为伞字形似八十,米寿就是把米字拆开来就好似八十八,指的就是八十八岁。

22、耄耋:八十、九十岁。

白寿指九十九岁,“白”同“百”,一百减一就是九十九。

23、期颐:一百岁。

(1)期待颐养,百岁的老人起居不能自理,要期待别人供养。

(2)茶寿指的是一百零八岁,茶字的上面是“廿”,下面为八十八,加起来就是一百零八岁。

思维导图

考点试题

1. (多选题)古人常用某些词语作为年纪的别称或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二十弱冠
  • B. 四十不惑
  • C. 六十花甲
  • D. 八十古来稀
2. (单选题)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专门的称谓来代替,下面的年龄称谓按从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  )。 ①束发②而立③垂髫④总角⑤期颐⑥弱冠⑦耄耋⑧不惑⑨花甲⑩豆蔻
  • A. ②⑦⑤⑧①
  • B. ③④⑩①⑥
  • C. ①③⑤⑥⑩
  • D. ④⑥⑨⑩②
3. (单选题)古代的耄耋之年是指人的年龄达到(  )。
  • A. 五六十岁
  • B. 八九十岁
  • C. 六七十岁
  • D. 七八十岁
4. (多选题)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的。以下关于年龄称谓正确的是(  )。
  • A. 及笄一五十岁
  • B. 花甲一五十岁
  • C. 耳顺——六十岁
  • D. 期颐——百岁
5. (单选题)“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再多一度春秋”,这副对联所隐含的年龄是(  )岁。
  • A. 121
  • B. 131
  • C. 141
  • D. 151
6. (多选题)古人常用某些词语作为年纪的别称或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二十弱冠
  • B. 四十不惑
  • C. 六十花甲
  • D. 八十古来稀
7. (单选题)下列对联最适合用于祝贺教师60岁周岁寿辰的是(  )。
  • A. 为学有宗花甲成庆,诲人无倦恩重及门
  • B. 花甲有二犹在拼搏,贏得称颂留传万年
  • C. 碧桃献岁宜家受福,古稀逢春获寿延年
  • D. 执掌教坛垂六十载,栽培桃李满三千株
8. (多选题)下列关于年龄称谓的说法,正确的有(  )。
  • A. 褪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 B. 而立之年:指四十岁
  • C. 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 D. 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9. (多选题)关于我国古代年龄的称谓,解释正确的是(  )。
  • A. 豆蔻:女子二十岁
  • B.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 C. 而立之年:三十岁
  • D. 古稀之年:一百岁
10. (单选题)人们常说的“而立之年”指的是()。
  • A. 18岁
  • B. 20岁
  • C. 30岁
  • D. 40岁
11. (单选题)孔子用而立、不惑、知天命指代不同的年龄,其中,知天命是指(    )。
  • A. 40岁
  • B. 50岁
  • C. 60岁
  • D. 70岁
12. (单选题)以下不是用来表示年龄的是(    )。
  • A. 花甲
  • B. 不惑
  • C. 若愚
  • D. 知天命
13. (单选题)唐代诗人杜牧在其诗篇《赠别》中写道:“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这里的“豆蔻”是指()。
  • A. 十三四岁
  • B. 十五岁
  • C. 十六七岁
  • D. 十八岁
14. (单选题)“豆蔻”年华指女子多少岁?()
  • A. 13岁
  • B. 16岁
  • C. 18岁
  • D. 20岁
15. (单选题)(单选题)古人对“六十岁”年龄的人的称呼是.()。
  • A. 而立
  • B. 不惑
  • C. 知天命
  • D. 花甲
16. (单选题)表示最小年龄段的一项是()。
  • A. 孩提
  • B. 垂髫
  • C. 齿龄
  • D. 豆蔻
17. (多选题)人口学一般将人口年龄划分为三种类型: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我国将60岁以上的人可统称为老人。在古代,对于老人的称呼有很多,下列称呼指老人的有( )。
  • A. 耆
  • B. 黄发
  • C. 耳顺之年
  • D. 知命之年
18. (单选题)下列关于年龄的称谓中,所指年龄最大的是( )。
  • A. 垂髫
  • B. 耄耋
  • C. 古稀
  • D. 期颐
19. (单选题)我们一般认为18岁意味着“成人”,下列选项中哪个不能用于十八岁之前( )。
  • A. 加冠
  • B. 襁褓
  • C. 及笄
  • D. 赤子
20. (判断题)豆蔻原是一种植物,多形容十三四岁的少年的青春年华。( )
21. (单选题)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直接用,而用称谓来代替。《桃花源记》中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语句。“垂髫”是指(    )。
  • A. 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儿童
  • B. 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
  • C. 男子十五岁
  • D. 少女十三四岁
22. (单选题)下列中国古代对人的年龄称呼,其中对应人的年龄最小的是(    )。
  • A. 豆蔻年华
  • B. 及笄之年
  • C. 束发
  • D. 弱冠
23. (单选题)《列子·天瑞》:“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其中“襁褓”在古代泛指(    )。
  • A. 一岁以下幼童
  • B. 两至三岁儿童
  • C. 女子十三四岁
  • D. 男子二十岁
24. (单选题)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下列选项中年龄称谓对应不正确的是(    )。
  • A. 束发:15岁
  • B. 不惑:40岁
  • C. 知天命:60岁
  • D. 古稀:70岁
25. (判断题)“而立之年”指的是三十岁,“不惑之年”指的是五十岁。(    )
26. (单选题)古人的年龄常用一些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下列称谓可代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少年的是(    )。
  • A. 垂髫
  • B. 弱冠
  • C. 豆蔻
  • D. 总角
27. (单选题)古人常用“孩提”来指代(    )岁的孩子。
  • B. 2-3
  • C. 4-5
  • D. 6-7
28. (判断题)“而立”代表三十岁,“而立之年”是指遇事能明辨不疑的年龄;“不惑”代表四十岁。“不惑之年”指有所成就的年龄。( )
29. (单选题)我国古代将男子称为“知天命”年龄是指( )。
  • A. 30岁
  • B. 40岁
  • C. 50岁
  • D. 60岁
30. (单选题)“知天命”指的是什么年龄?( )
  • A. 30岁
  • B. 40岁
  • C. 50岁
  • D. 6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