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古代人一般不会直接说这个人几岁几岁,在不同的年纪阶段有不同的称谓。刚出生的小孩叫“赤子”,初生的婴儿没有毛发,全身赤色的意思,有一个成语叫“赤子之心”,指的就是具有婴儿一般纯洁无暇的心。
1、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2、束发:男子十五岁。
3、及笄:女子十五岁。
4、弱冠:二十岁男子。
5、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6、杖朝:八十岁。
7、耄耋:八十、九十岁。
8、期颐:一百岁。
1、襁褓:不满周岁。
2、孩提:两至三岁的儿童。
3、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4、始龀、龆年:男孩八岁。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5、总角:幼年泛称。
(1)古代小孩将头发分成左右两半,然后在头顶扎成一个结,是形容两个羊角所以叫总角。
(2)垂髻之年:指儿童。
6、黄口:十岁以下。
黄口指的是雏鸟嘴巴是黄色的,黄口小儿说的就是稚气未脱的小孩。
7、幼学:十岁。
8、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9、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还未成年。
10、束发:男子十五岁。
十五岁的男孩叫“束发”,因为到了十五岁的时候男孩就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1、及笄:女子十五岁。
(1)《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及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和男孩子一样,古代的女孩一般到了十五岁之后就会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固定表示已经成年了.
(2)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古代女子到了十五岁,会把头发梳起,插上簪子,表示已到出嫁年岁,又称“待字”或“待字闺中”也称及笄。
12、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13、弱冠:二十岁男子。
他们二十岁要行冠礼,就是成年礼,表示已经成年了。但是又还没有达到壮年,所以叫弱冠。
14、桃李年华(双十年华):女子二十岁。
15、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16、而立:三十岁。
《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7、不惑:四十岁。
“不惑之年”指遇事能明辨不疑的年龄。
18、天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五十岁。
19、耳顺、耆、花甲:六十岁。
花甲出自于中国的古代历法,以60年为一个循环,一个循环称为一个甲子。
20、古稀:七十岁。
(1)杜甫的《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2)双稀,2个古来稀,指的是一百四十岁。
21、杖朝:八十岁。
(1)八十岁称杖朝,意思就是年过八十就可以允许杵着拐杖入朝。
(2)伞寿指的是八十岁的寿辰,因为伞字形似八十,米寿就是把米字拆开来就好似八十八,指的就是八十八岁。
22、耄耋:八十、九十岁。
白寿指九十九岁,“白”同“百”,一百减一就是九十九。
23、期颐:一百岁。
(1)期待颐养,百岁的老人起居不能自理,要期待别人供养。
(2)茶寿指的是一百零八岁,茶字的上面是“廿”,下面为八十八,加起来就是一百零八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