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谓用语。用于表示人称或对单位的称谓。第一人称:“我、我单位、本人、本公司、我们、敝单位。”第二人称:“你、你局、贵公司、贵方。”第三人称:“他、该公司、该项目。”开端用语是公文中用在正文的全篇或段落开头表示行文目的、依据、原因、背景等的词语。如“据、根据、依据、奉、按照、遵照、依照、为了、关于、由于、鉴于、随、随着”等。
1、称谓用语:用于表示人称或对单位的称谓。
2、开端用语:公文中用在正文的全篇或段落开头表示行文目的、依据、原因、背景等的词语。
3、经办用语:主要引出对有关事件办理过程的叙述和说明。
4、承启用语:主要用于使公文从对事实的介绍述说转为对问题的阐发概括,从而起到过渡作用。
5、期请用语:主要用于向受文者表示请求或希望,是一种尊重对方语气和缓的公文礼貌用语。
6、表态用语:主要用于表示对事物的认识、态度、主张等。
7、结尾用语:公文中表示全文结束的词语。
8、征询用语:主要用于体现公文的行文关系及高度的组织观念,同时也表示有礼貌地征求意见,带探询、商洽、请求的语气,表示对上级的尊重。
9、引叙用语:主要用于引导公文直接叙述事实和主张,使语言表达直截了当,开门见山。
10、批转用语:公文中表明对下级来文批示意见或向下批转、转发公文的词语。
11、综合用语:公文中用以连接具体情况叙述和总概性叙述的词语。
1、称谓用语。
(1)用于表示人称或对单位的称谓。
(2)第一人称:“我、我单位、本人、本公司、我们、敝单位。”
(3)第二人称:“你、你局、贵公司、贵方。”
(4)第三人称:“他、该公司、该项目。”
2、开端用语。
(1)公文中用在正文的全篇或段落开头表示行文目的、依据、原因、背景等的词语。
(2)如“据、根据、依据、奉、按照、遵照、依照、为了、关于、由于、鉴于、随、随着”等。
3、经办用语。
(1)主要引出对有关事件办理过程的叙述和说明。
(2)如“经、兹、查、拟、拟定、拟于、会签、报请、报批、呈请、业已、业经、报经”等。
4、承启用语。
(1)主要用于使公文从对事实的介绍述说转为对问题的阐发概括,从而起到过渡作用。常用于通知、决定、报告、计划、规章制度等文种。
(2)一般结构特点:前面以一介词结构承接上文,后面用一个基本固定的结构形式引起下文,如“根据……特作如下决定”、“为了……提出如下意见”等。承启用语的上文一般较为简短,下文是文中内容的主体部分,并多用条款形式表达。如:为此、故此、就此、综上所述、总而言之、有鉴于此、由此可见,等,。
5、期请用语。
(1)主要用于向受文者表示请求或希望,是一种尊重对方语气和缓的公文礼貌用语。
(2)常用的期请用语有“请、敬请、恳请、提请、报请、拟请、希、望、希望、切望、热望、盼、切盼”等。
6、表态用语。
(1)主要用于表示对事物的认识、态度、主张等。按表态用语的轻重程度可分为明确表达用语、模糊表态用语。
(2)明确表态用语有“应、应该、同意、不同意、批准、照此办理、遵照执行、组织实施、贯彻落实”等。
(3)模糊表态用语有“原则同意、原则批准、似应、拟同意、参照执行、供参考、可借鉴、酌情处理”等。
7、结尾用语。
(1)公文中表示全文结束的词语。
(2)不同的文种对结尾用语有不同的要求。如请示的结尾用语可用“以上请示当否,请批复”,“妥否,请批示”,“上述意见如果可行,请批准”等;报告的结尾用语可用“以上报告如有不当,请指示”,“以上报告如无不当,请批转各地执行”等;通告的结尾用语可用“特此通告”,“此告”等。
8、征询用语。
(1)主要用于体现公文的行文关系及高度的组织观念,同时也表示有礼貌地征求意见,带探询、商洽、请求的语气,表示对上级的尊重。
(2)主要用于上行文的结尾和平行文的结尾。常见的征询用语有“当否、可否、妥否、是否可行、是否妥当、是否同意、如有不当、如无不当、如有不妥、如果不行、如果可行、意见如何”等。
9、引叙用语。
(1)主要用于引导公文直接叙述事实和主张,使语言表达直截了当,开门见山。用于批复、复函、指示、决定等文种。
(2)常用的引叙用语有“收、接、悉、前收、前接、现收、现接、近收、近接、惊悉、欣悉、收悉、闻、近闻、惊闻、欣闻、喜闻”等。
10、批转用语。
(1)公文中表明对下级来文批示意见或向下批转、转发公文的词语。
(2)常用的有“批示、审批、阅批、核阅、阅示、批转、转发、颁发、印发、发布、公布、下发、下达”等。
11、综合用语。
(1)公文中用以连接具体情况叙述和总概性叙述的词语。综合用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常用的综合用语有“为此、据此、值此、至此、有鉴于此、综上所述、总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