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第一次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概括为:“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是“无产阶级领导”。1926年3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提出:“分清敌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1、提出:两个文献。
2、革命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
3、革命目的:直接目的+根本目的+终极目标。
4、革命动力:工农城小和民资(四星闪耀)。
5、革命前途:社会主义。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提出。
1、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第一次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概括为:“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2、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是“无产阶级领导”。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1926年3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提出:“分清敌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1、帝国主义——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是中国人民第—个和最凶恶的敌人。
2、封建主义——主要对象,封建主义势力不断压迫民众,剥削民众故而成为我们的革命的主要对象。
3、官僚资本主义——对象之一,在这里要区分中国的资本主义分为两种: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而民资是我们革命的动力之一,官资是我们革命的对象之一,因为中国的官资代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掌握关于国计民生的行业,借此大发横财压迫中国民众,故成为我们的对象之一。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目标(目的),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目的,是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消灭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终极目标是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根本的动力是工人和农民。
2、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占少数,这是“两头小”。最广大的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是“中间大”。
(1)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
(2)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其中的贫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而中农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
(3)小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和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
(4)民族资产阶级也是革命的动力之一。民族资产阶级的特性是革命性和软弱性。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
1、毛泽东根据中国社会的性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认为:
(1)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即在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基础上,使革命继续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两者的关系是:两个革命阶段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过程,只有完成了前一个革命过程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过程。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
(3)只有认清两者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两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
2、中国共产党党内在革命前途问题上曾经有过两种错误倾向:
(1)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把中国革命过程中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割裂开来,只看到两者之间的区别,没有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错误地要在两个阶段之间硬插入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
(2)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主张把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企图把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种观点只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
“二次革命论”和“一次革命论”的观点,都违背了中国革命的客观发展规律。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必须通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