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内容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就是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我们即看到事物的统一面,也要看到对立面,这样才能看到事物的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事物是从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循环往复,由低到高,由简到繁,永不停息,这也就是量变质变互相转化的规律即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和总趋势,是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综合体现。它表明事物自身发展的整个过程是由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诸环节构成的。其中否定之否定是过程的核心,是事物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矛盾的解

通关题库

考试要点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考点详情

一、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就是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我们即看到事物的统一面,也要看到对立面,这样才能看到事物的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

1、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即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相互依存,即两方存在互为前提,谁也离不开谁,例如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第二方面是矛盾相互转化,例如否极泰来。

矛盾的斗争性指的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1)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普遍性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例如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

矛盾的普遍性要求一分为二,全面的看问题。

(2)矛盾的特殊性

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④矛盾的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3、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它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一种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平衡;另一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平衡。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体系)

①主要矛盾: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着决定作用的矛盾。

②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的作用的矛盾。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内部)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

②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中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

(3)方法论意义

主、次矛盾及矛盾主、次方面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①两点论:在研究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非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

②重点论:在研究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地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地把握它的主要方面。

4、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二、质量互变规律。

1、质和量的对立统一。

事物的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直接规定性。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形形色色,就是因为它们各有自己特殊的质的规定性。质是区分事物、划分事物界限的前提和基础,是人类认识和实践的起点。

事物的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和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物体的大小、运动的快慢、分子的多少和排列顺序、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速度等都是事物量的规定性及其表现。事物量的规定性也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客观存在的,同事物不可分离。

在对事物的认识中,认识质是基础、是前提,认识量是深化、是精确化。在科学研究中,确定事物及其结构、性质状态的性质,叫做定性研究;对事物进行数量分析、计算和测定是定量研究。定性是定量的基础,确定事物“是什么”,才能把它从千差万别的事物中区别开来;定量是定性的精确化,把定性和定量结合起来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马克思曾经指出,一门科学只有能够成功地应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成熟的地步。这是对认识和把握事物量的重要性的充分肯定和高度概括。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就是人们认识和实践的基本原则。

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范围或幅度。事物度的两端的界限叫关节点或临界点。关节点是一定质的事物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的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事物的量在度的范围内变化,事物不会发生质变;量变超出度的范围,事物就会发生质变。

事物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注意“适度”的原则,不能主观随意地超越和破坏事物的度。也就是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把握“界限”。“过度”和“不及”都是没有掌握好度的表现。成语“过犹不及”,就是这个道理。

2、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但这种统一不是凝固不变的。事物总是通过量变和质变的相互交替,实现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因此,就有必要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基本形式和状态,即质变和量变。

(1)量变与质变的内涵。

量变就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排列组合上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事物变为他事物。

(2)量变与质变是对立统一的。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等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终结。新的事物又开始了新的量变,量变到一定程度时,又会引起新的质变,事物就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样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事物的变化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质变引起新的量变,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第四,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又有量的扩张。

3、事物的变化状态。

事物是从量变-----质变 -----新的量变-----新的质变-----,循环往复,由低到高,由简到繁,永不停息,这也就是量变质变互相转化的规律即质量互变规律。比如在某试题中,说《杜拉拉升职记》中,杜拉拉由“新手”变成“老手”的过程体现的是什么哲学原理。从“新手”到“老手”的过程总的来说是质的飞跃,而期间是不断的量的积累过程,所以是总体质变中量的积累。

4、方法论指导意义。

(1)坚持适度原则,把握事物的度,也就是告诉我们凡事要适可而止,量力而行,防微杜渐,如果在能力范围之外,则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后果和麻烦。

(2)要重视量的积累,如果想质变,就必须要注重量的积累过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这就告诉我们若想要,就要踏实做好每一件事。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和总趋势,是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综合体现。它表明事物自身发展的整个过程是由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诸环节构成的。其中否定之否定是过程的核心,是事物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矛盾的解决形式。

1、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

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肯定方面,是保持事物自身存在和性质稳定的方面。否定方面,则是事物否定自身存在,促使自我否定和质变的方面。关系:两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否定中包含肯定,在一定意义上否定就是肯定。马克思指出:“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有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2、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的含义: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的统一;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是继承和发扬旧事物内部积极的、合理的因素,是抛弃和否定旧事物内部消极的、丧失必然性的因素,是发扬与抛弃的统一,是既克服又保留。否定一切、全盘抛弃,是形而上学的立场和方式。

3、否定之否定。

事物运动的总体过程,是一个从肯定到否定,从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的进程。这个进程,经过两次否定和三个阶段,是一个周期性的进程。只有全部走完这个周期性过程,才能达到矛盾的完全解决,并使新事物日益完善。这个否定之否定的进程,是一个“仿佛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过程。第三个阶段的“否定之否定”,和第一个阶段的“肯定”有着现象上的相似。但是,这个相似,并不是第一阶段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更高阶段发展的新形态。这个新发展又为进一步的发展开辟了新方向、新道路。

这一规律表明,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总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在曲折中前进。

4、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从发展方向上看,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2)从发展道路上看,事物的发展总是迂回曲折的,曲折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显著特征。

(3)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体现了前进性的曲折性的统一。

(4)坚持事物变化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统一要反对循环论和直线论的两种形而上学观点。

5、事物发展趋势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正确对待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遇到的问题。

(2)正确对待自己的人生,提高应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思维导图

考点试题

1. (单选题)党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和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的哲学依据是(  )
  • A.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 B.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 C. 同一性和斗争性
  • D. 相对性和绝对性
2. (多选题)2011年,关于“遇到跌倒老人扶不扶”的话题成为社会讨论的焦点。中国卫生部还出台了《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从技术层面提供如何扶的专业知识。但是很多公众主要从道德层面讨论“应不应该扶”,从法律层面讨论扶起后如果受到诬陷能否有足够的法律保障。许多人表示,老人跌倒后不去扶的行为并不仅仅意味着道德水平的下降,可能还反映出法制对道德行为的支撑力度不够。该材料反映了(  )。
  • A. 基于视角不同,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认识
  • B. 结果与原因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多元的,呈现出复杂性
  • C. 外因和内因同等重要
  • D. 外因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重要条件
3. (多选题)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挫折和反复,这一事实说明(  )。
  • A.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螺旋式的
  • B. 新生事物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
  • C.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基本依据发生改变
  • D. 历史有时会向后出现较大跳跃
4. (判断题)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  )
5. (单选题)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 A. 对立统一规律
  • B. 联系和发展规律
  • C. 质量互变规律
  • D. 以上答案都不对
6. (单选题)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    )。
  • A. 形式的状态
  • B. 源泉的动力
  • C. 方向和途径
  • D. 内因和外因
7. (判断题)只有创新,才能彻底否定旧事物,实现新事物的发展。(    )
8. (单选题)“饥饿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动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 A.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着的,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 B.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的积累形成质变
  • C. 矛盾的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各有其特殊性
  • D.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矛盾着的事物的性质和属性
9. (单选题)“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这句话的含义是()。
  • A. 特殊性就是普遍性
  • B. 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 C. 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
  • D. 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10. (单选题)④“世界上没有直路,要准备走曲折的路”蕴涵的哲学原理是( )。
  • A. 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
  • B.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 C. 发展的永恒性
  • D. 矛盾的普遍性
11. (单选题)匠心之道,看似无着出,实则有迹可寻循,匠心之道贵在“守破离”,跟着师傅修业绩之“守”,在传承中加入自己的想法之“破”,开创自己的新境界位之“离”,“守破离”,蕴含的哲理是()
  • A. 丰富的实践经验必然促进思维创新
  • B. 创新思维对推动人类的实践有决定作用
  • C.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 D. D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12. (单选题)近年来,“共享单车”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构建绿色出行体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出现了乱停乱放、车辆运营维护不到位、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用户押金不能及时返还等问题。这说明( )。
  • A. 事物是不断发展的
  • B. 物质决定意识
  • C. 要坚持重点论,抓主要矛盾
  • D. 要坚持“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
13. (单选题)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欧班列、中亚班列开行,在途运输时间短,运价合理,性价比高的优势越来越凸显,因而中欧班列、中亚班列开行数量越来越多,货物运输品质越来越全,开行线路越来越多,覆盖范围越来越广。这体现的哲理是( )。
  • A.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
  • B.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 C. 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 D. 事物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14. (多选题)矛盾的普遍性是指( )。
  • A.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 B. 矛盾是具体的
  • C.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 D.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15. (单选题)2018年3月10日,习近平在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防止“枕边风”成为贪腐的导火索,防止子女打着自己的旗号非法牟利,防止身边人把自己“拉下水”。习近平重视家风、家庭、身边人的廉政建设,体现了( )的哲学道理。
  • A. 重视内因作用,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 B. 重视外因作用,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 C. 重视外因作用,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
  • D. 重视外因作用,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第一位的原因
16. (单选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既要看到成绩和机遇,更要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难和挑战,看到形势发展变化给我们带来的风险,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上述论述蕴含的哲理是[u]        [/u]。
  • A.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 B. “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 C. 矛盾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 D.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17. (单选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立足自身国情和实践,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博彩东西方各家之长,坚守但不僵化,借鉴但不照搬,在不断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发展道路。上述论述体现的哲理是[u] [/u]。
  • A. 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 B. 事物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 C.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 D.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8. (单选题)“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严寒与酷暑不能同一时间到,揭示了(   )。
  • A. 矛盾对立性
  • B. 矛盾普遍性
  • C. 矛盾同一性
  • D. 矛盾特殊性
19. (判断题)否定是新旧事物的一刀两断。(    )
20. (单选题)纵观人类发展史,重大的传染性疾病从来都是威胁全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共同敌人,病毒没有国界,而对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这是因为(    )。
  • A. 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 B. 整体的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 C.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 D. 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1. (判断题)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集中在是否承认事物是永恒发展的。(    )
22. (单选题)灯泡的发明曾被认为是骗局、外科消毒法曾被人们拒绝、疫苗刚出现时曾受到抵制······今天它们不仅得到了广泛应用,相关的技术和产品还在不断更新。材料说明(    )。
  •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辩证统一的
  • B.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
  • C.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 D.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3. (单选题)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生产垃圾也越来越多,垃圾处理甚至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有不少专家认为:“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从哲学角度出发,这种说法(    )。
  • A. 坚持了联系的观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 B. 混淆了矛盾主次方面,看不到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性质
  • C. 坚持了矛盾的分析方法,看到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D. 违背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看不到矛盾的普遍性
24. (单选题)一句话叫“妈妈觉得你饿”,意思是吃饭的时候,不管孩子的实际情况,一味让孩子多吃,从哲学上讲,“妈妈觉得你饿”不合理的地方在于(    )。
  • A. 不了解个性寓于共性之中
  • B. 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C. 忽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 D. 不理解真理是主观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25. (单选题)邓小平在《讲讲实事求是》一文中说:“毛泽东同志历来是按照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讲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就是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如果不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就没有生命力了。”实事求是所依据的哲学原理是(    )。
  • A.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 B. 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 C.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 D. 矛盾的斗争性原理
26. (单选题)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句话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的原理是(    )。
  • A.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 B.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 C. 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 D. 矛盾的斗争性原理
27. (单选题)“改革不是一首田园诗,它伴随着眼泪和痛苦”,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来说,改革会使人人受益”,这两句话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 A.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 B.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 C. 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事物的性质
  • D.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8. (判断题)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
29. (单选题)“圈子”一般指相同爱好、兴趣或者为了某个特定目的而联系在一起的人群,比如“文化圈”“马拉松圈”“绘画圈”等,对于这样的“圈”我们要鼓励、要肯定。但某些圈子却成为“破坏规则、不讲原则、逾越底线”的代名词,对于这样的“圈”我们要禁止、要惩治。从哲学的角度讲,这说明(    )。
  • A.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的
  • B.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的
  • C. 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同一性
  • D. 以上均不正确
30. (单选题)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在一次报告中“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例讲解他所倡导的优选法。对此,他解释道:“每支粉笔都要丢到一段一定长的粉笔头,单就这一点来说,愈长愈好。但太长了使用起来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每断一次,必须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因而就出现了粉笔多长合适的问题。”所谓优选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就是要( )。
  • A. 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
  • B. 全面考虑事物属性的多样性
  • C. 坚持适度原则
  • D. 注重量的积累
31. (单选题)“基种桑、塘养鱼、桑叶饲蚕、蚕屎饲鱼、两利俱全、十倍禾稼”,这种“桑基鱼塘”的生态农业模式体现了( )的哲理。
  • A. 矛盾的普遍性
  • B.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 C. 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
  • D. 矛盾的特殊性
32. (单选题)2018年10月17日,在第五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行百里者半九十,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念,越要有一鼓作气攻城拔寨的决心,只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咬定目标加油干,就一定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从辩证法的角度看,这启示我们( )。
  • A. 要抓住时机促成事物质变,实现飞跃
  • B. 要坚信人可以战胜一切,创造一切
  • C. 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不断深化改革
  • D. 要对领导充满信心,坚信领导是正确的
33. (单选题)杰出科学家都有“毕生成一事”的坚持。袁隆平、屠呦呦、黄大年等人无一不是数十年如一日,在各自专业领域潜心钻研,不断追求,才取得突破性成就。这启示我们要( )。
  • A. 牢牢抓住主要矛盾
  • B. 实现质变,必须重视量的积累
  • C. 善于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 D. 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34. (单选题)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在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例来讲解他所倡导的优选法。对此,他解释道:“每只粉笔都要丢掉一段一定短的粉笔头,但就这一点来说,愈长愈好。但太长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每断一次,必然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因而就出现了粉笔多长合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所谓优选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就是要( )。
  • A. 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
  • B. 全面考虑事物属性的多样性
  • C. 坚持适度原则
  • D. 坚持优中选优的原则
  • E. 应注重量的积累
35. (单选题)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 )。
  •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 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 C. 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 D.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36. (单选题)雪莱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该名言体现了( )。
  • A. 普遍联系的观点
  • B. 质量互变规律
  • C. 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观点
  • D. 对立统一规律
37. (判断题)因为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所以有量变必然有质变。( )
38. (单选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用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这一重要论述体现的哲理是( )。
  • A. 事物的量变会引起质的变化
  • B.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C.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 D. 事物在曲折中发展
39. (判断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
40. (单选题)当今世界各国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到国防外交,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中东的枪声可以牵动世界的神经,华尔街的股市波动也会影响世界经济的走势。这种世界范围的“蝴蝶效应”说明( )。
  • A.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 B.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 C. 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 D.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