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象是事物不在前面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如我们坐在家里,想起的北京天安门或者长城的形象就属于表象。表象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在头脑中出现的。表象是人们多次知觉的结果,它不表征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表征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因此表象具有概括性。由于表象是知觉的类似物,因此人们可以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操作,这种操作就像人们通过外部动作控制和操作客观事物一样。表象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其意义主要表现在记忆表象是记忆的重要内容与形式。
1、表象的定义:事物不在前面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2、表象的特征: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3、表象的意义:记忆表象是记忆的重要内容与形式。
(一)表象的定义
表象是事物不在前面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如我们坐在家里,想起的北京天安门或者长城的形象就属于表象。
(二)表象的特征
1.直观性
表象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在头脑中出现的。由于表象在头脑里存在着加工过程,因此,表象所具有的形象性与感知形象也是差异的。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
表象没有感知形象鲜明、具体、生动,具有暗淡性、模糊性。
表象不如感知形象完整,具有片断性、零碎性。
表象不如感知形象稳定,具有动摇性、可变性。
比如我们站在天安门广场上看到的天安门形象是具体的是具体的、完整的、稳定的,而当我们回忆天安门的时候,头脑中所出现的表象,其清晰性、完整性等各方面就比较差。
一般情况下,表象不如感知形象鲜明直观,然而在某些条件下,表象也可以呈现知觉的细节,它的基本特征是直觉性。例如,在儿童中可发生一种“遗觉象”现象。向儿童呈现一张内容复杂的画片,几十秒钟后把画片移开,使其目光投向一灰色屏幕上,他就会“看见”同样一张清晰的图画。这些儿童根据当时产生的映像可准确地描述图片中的细节,同时他们也清楚地觉得画片并不在眼前。这在儿童11-12岁时最明显,随年龄增长逐渐消退。
2.概括性
表象是人们多次知觉的结果,它不表征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表征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因此表象具有概括性。
但表象的概括与思维的概括是不同的,表象是对一类事物的形象概括,而思维的概括则是对事物的本质、规律的概括,一般是抽象的概括。
3.可操作性
由于表象是知觉的类似物,因此人们可以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操作,这种操作就像人们通过外部动作控制和操作客观事物一样。表象的可操作性可以用“心理旋转”的实验来说明。
(三)表象的意义
表象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其意义主要表现在记忆表象是记忆的重要内容与形式。记忆表象是人们认识发展链上的中间环节,是从感知觉向思维过渡的桥梁。